2021年8月18日 , 《自然》杂志发布了这项关于天文观测台选址的重大科学进展 。
少年时 , 杨帆便给自己作出了清晰的规划——考大学、读研、读博、做研究 。 高考后 , 他报考了北京师范大学生物系和数学系 , 此前 , 天文对他而言 , 还很陌生 。 由于热门系“满员” , 他服从调剂来到北京师范大学天文系 。
“在中科院数学所工作的母亲曾认真问过我 , 是否考虑换专业学数学 , 这样将来毕业选择可能更多 。 不过 , 经过一年的基础课学习后 , 我对天文学产生了浓厚兴趣 。 因此 , 我坚定告诉母亲 , 我喜欢天文 。 这个决定 , 让我走到了现在 。 ”杨帆说 。
热爱是一切的起点 , 也是一切的答案 。 爱不停息 , 杨帆的路继续 。
盖志琨:
从“雪藏”化石里发现史前巨鲨
在受疫情影响无法外出科考的日子里 ,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盖志琨从一枚核桃大小的瓣齿鲨牙齿化石开始 , 读出了一个史前巨鲨跨大洋迁徙的故事 。
本来 , 盖志琨只想“拓展一下自己的研究视野 , 做一个两三页的简报就差不多了” 。 但随着研究逐渐深入 , 他发现这颗牙齿并不简单 。 它是在中国首次发现的瓣齿鲨属牙齿化石 , 这大大扩展了瓣齿鲨在北半球的古地理分布范围 , 并为瓣齿鲨跨古特提斯洋迁徙提供了重要的化石证据 。 相关研究成果于2021年8月25日在国际学术期刊《地质学报(英文版)》以封面文章发表 。
盖志琨将部分功劳归于好运 , 因为他清楚 , 有所发现只是少数时刻 , 一无所获才是科研中的常态 。
盖志琨选择古生物研究 , 同样是个巧合 。 高考前因食物中毒 , 他被调剂到了没填报过的地球科学系 , 学了一个他“没听说过的专业”——资源环境区划与管理 。 大学4年 , 盖志琨逐渐摸到一点门路 , 他打算继续读研 。 为了避开令他苦恼的数学 , 他选择了古生物学 。
就这样闯入古生物世界 , 盖志琨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兴趣 。 但他相信一个简单的道理:“你先要把事情做到极致 , 才能谈是否有兴趣 。 ”
与“极致”前行 , 盖志琨觉得 , 自己才刚刚出发 。
叶光富:
最年轻的“神十三”航天员
2021年10月 ,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3名航天员执行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行任务 , 叶光富是最年轻的一位 。
叶光富从小的梦想 , 就是当飞行员 。 叶光富上高三时 , 空军招飞的消息传到他所在的学校 。 从小就梦想飞行的他报名参选 , 成功进入空军长春飞行学院 。 作为空军飞行员 , 他共有1100小时战斗机飞行经历 。
2010年 , 叶光富加入航天员队伍 。 虽说飞行员是最接近航天员的职业 , 天空和太空仅一字之差 , 但是要完成从飞行员到航天员的转变 , 却是像登天梯一般步步艰辛 。
除了要完成基础理论学习、航天环境耐力与适应性训练、救生与生存训练等8大类上百门挑战身心极限的科目训练 , 以及严格而常态化的考试 , 更要面对心理的煎熬和挑战 。
对叶光富来说 , 最有挑战性的要数出舱活动水下训练 。 他穿上水下训练服后 , 人服加起来近500斤重 , 需要在水下持续作业五六个小时 。 每次训练后 , 他戴的两层手套和内衣都被汗水湿透 。
出发前 , 叶光富说自己最大的心愿 , 就是在闲暇之余 , 透过舷窗好好看看地球这颗蓝色星球 。
而对于下一次任务 , 叶光富期待自己能承担出舱重任 , 我们祝他好运 。
刘烨瑶:
“奋斗者”号中书写奋斗人生
打开“奋斗者”号副总建造师、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烨瑶的手机相册 , 海底照片占据了存储空间的3/4 , 拍摄地点大多分布在人迹罕至的海洋上 。 这些透过舷窗拍摄到的深海装备、海底生物 , 以及一块泥地 , 不规则分布的海底岩石 , 都成了他每天的牵挂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