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经济观察报 采访人员 邓军 一趟航班 , 从候机、登机、起飞、航行到降落 , 这个看似简单的飞行过程 , 其背后需要融合情报数据、气象数据、性能数据的空管航行情报综合系统和航司航行情报综合系统予以支撑 。
曾几何时 , 中国民航业的信息化综合水平长期落后于欧美发达地区 , 上述两套系统在国内的市场长期被国际软件信息公司所垄断 。 在近20年来 , 民航领域的相关技术 , 正在逐步实现国产化替代 。
其中 , 中航材导航技术(北京)有限公司(下称“中航材导航技术”)设计的空管航行情报核心管理系统、航司航行情报综合系统 , 前者已经应用于民航空管局的日常航行业务中 , 后者则为国内21家航司提供服务 。
这两款产品的运营结果是 , 民航通行得以将以前2分钟左右放行一架飞机 , 提升到现在1分钟内放行4架飞机 , 大大提升了飞机起降的效率性和安全性 , 为航班的准点率以及安全运行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它也因为在国内民航空管情报软件开发和数据服务领域有着领先能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 , 进入工信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 。
作为这家技术性企业的创始人兼总经理 , 李杰回顾中航材导航技术成立15年来的发展历程 , 公司能够取得如今的成绩 , 重点在两方面:对行业趋势的准确判断 , 以及企业在创新机制上的“试错”空间 。
不懂技术的企业家
2012年 , 在Quora上有个很火的帖子问:“软件开发中最常见的错误认识是什么?”
有些人声称:一个优秀的软件公司不可能是由一个不懂技术的人创立或者由一个不懂技术的人领导 。
“如果让我给自己打一个分数 , 满分为一百分 。 我觉得只能给自己打80分 , 剩下那20分差距 , 是因为我不懂技术 。 ”在专访过程中 , 李杰的一句坦诚让人意外 。
李杰如何领导一家技术性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在中航材导航技术此前一次关键性的收购案中 , 或许能找到答案 。
中航材导航技术的前身 , 是李杰在2006年创立的北京中白羽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白羽科技) 。
成立6年后 , 中白羽科技公司的业务已经从创业初期的民航空管局情报软件领域 , 陆续延伸到航空公司以及其它数据和性能领域 。
其中 , 中白羽科技基于国内AR-INC424导航数据产品的研发成功 , 实现了国内导航数据与国外导航数据的融合 , 填补了当时国内产品的空白 , 并陆续应用于国内中等规模以上的航空公司 。
此时的李杰 , 对技术的注重和渴望并没有止步于ARINC424导航数据产品的成功研发 , 而是在寻求加强公司优势的技术项目 。
2013年 , 李杰渴望已久的机会终于来临 。
彼时 , 中白羽科技刚刚与投资方中国民航技术装备有限责任公司共同增资成立“中航材导航技术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 一家名为北京联创佳图科技公司(下称“联创佳图”)的地图制作项目和电子飞行包项目走进了李杰的视野 。
李杰意识到 , 这两个技术项目对公司未来的技术优势、市场拓展有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 他计划通过项目收购的形式 , 完成对联创佳图的“联姻” 。
根据双方协商 , 中航材导航技术以300万元人民 , 两年结清的方式 , 收购联创佳图的地图制作项目;电子飞行包项目按营收分成 , 以3年为期限 , 中航材导航技术占77%,联创佳图占23% 。
当时 , 中航材导航技术的内部对这个收购出现了不同的声音 。 很多员工不明白 , 为什么在公司规模不大的情况下 , 要冒着风险花那么多资金去收购这家技术公司的两个项目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