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冯韶伟接受采访
我国规模最大整流罩、可控分离技术、20吨级舱箭连接安全分离技术……他所在的团队为我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成功发射作出突出贡献 。
2021年5月21日 , 他获得“中国青年五四奖章” 。
而面对褒奖 , 他只是轻轻说了一句:“我只是做好本职工作而已 。 ”
“神七”飞天:激发太空憧憬的探索契机
冯韶伟和航天的缘分是从专业调剂开始的 。
高中毕业后 , 原本喜欢数学的冯韶伟考入到工程力学专业 。 他想着自己毕业后应该会进入和力学相关的建筑或者汽车等行业 。 成绩优异的他在保研时又被阴差阳错地调剂到了飞行器设计专业 。 他曾一度很迷茫 , “我不知道飞行器设计到底是研究飞机、导弹还是卫星 。 ”他对航天的理解也只是点火、发射和升空的过程 。
13年前 , 想要探索航天的念头第一次出现在冯韶伟脑袋里 。
那天 , 冯韶伟和同学们一起在哈工大的食堂观看“神七”航天员翟志刚出舱的画面 。 当翟志刚走出太空舱 , 举着五星红旗在镜头前摇晃的时候 , 冯韶伟心潮澎湃 。 他心想 , “原来我们研究的东西这么有意义!”从那一刻起 , 冯韶伟就坚定了自己将飞行器设计研究继续做下去的决心 。
文章图片
瞿志刚出舱 图片源于网络
2014年 , 博士毕业后 , 冯韶伟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工作 , 加入了“长征五号”研制团队 。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中运用的技术90%以上都是新技术 , 从直径变大到一级飞行时间变长 , 从新材料到新的防护设备 , 研究和实施难度之大可想而知 。 因为体积和外形非常大 , 网友们亲切地将它称为“胖五” 。
作为结构系统副主任设计师 , 冯韶伟及其团队负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结构总体及分离系统的设计 。 当火箭方案论证时 , 冯韶伟需要构化火箭的结构系统组成、结构形式以及力的传递方式等 。 比如火箭与空间站之间的连接和分离就对大型整流罩和大直径可靠星箭分离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 如何攻克这些技术是冯绍伟所在团队的工作 。
夜以继日:破釜沉舟的创新尝试
2021年4月29日11时23分 , 长征五号B遥二运载火箭 , 搭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在我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 在此次飞行任务中 , 保护空间站舱段的整流罩以教科书般的姿态缓慢绽放 , 这一环节的成功离不开冯韶伟团队夜以继日的测量和尝试 。
2015年 ,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在研发过程中遇到了整流罩分离的难题 。 鸟儿在天空中飞翔时要依靠羽翼的流畅线型才能够轻松穿云破雾 。 但航天器的外形并不具备这样的特点 , 于是 , 航天专家们给航天器穿上了一件类似“羽衣”的整流罩 。 当火箭升空穿过大气层时 , 整流罩可以使航天器免受气动力和气动热影响以致损伤 。 当运载火箭飞出大气层后 , 整流罩将沿箭体分离并被抛开 , 从而完成它的使命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