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火后的风水走势 经常着火是什么风水



着火后的风水走势 经常着火是什么风水

文章插图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 , 甚至八十年代 , 站在清镇城任何一个稍高的地方向南面望去 , 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青翠巍峨的青龙山 。
青龙山位于清镇市城南 , 因山形峻朗 , 林木蓊郁 , 紧靠城区 , 自古就是清镇人茶余饭后喜欢登临的地方 。
【着火后的风水走势 经常着火是什么风水】据《清镇县志稿》记载 , 青龙山“原名火焰山 , 形家谓为县城来脉 , 具文明象 。惟焰高气雄 , 宜种树以压之 。前人因多植树 , 并易今名 。”青龙山原名叫火焰山 , 因城中经常失火 , 懂风水的人考察了清镇失火的原因后 , 认为是因为青龙山“焰高气雄 , 宜种树以压之 。”使荒凉的青龙山绿树成荫 , 因其高大雄伟 , 如龙头高昂 , 其后山势奔腾逶迤 , 如龙身蜿蜒 , 才有了“青龙山”的名字 。
八眼井是清镇最有特色的古井 , 至今仍在使用
又《安顺府志》云:“火焰山在城南门外炎帝宫后 , 形如覆釜 , 凝重崔巍 , 万木丛杂 。山脉至此折而入城结县治 , 为圣庙祖山 。山腰有文明洞 。洞中有天生普陀岩 , 玲珑巧幻 。”
炎帝宫即今粮食局 。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建中山公园 , 游人进公园即可登山 。文明洞为青龙山山腰的一天然洞穴 , 上世纪七十年代 , 洞内每天炮声隆隆 , 据说是要将洞府扩大作蓄水用 , 一说是作炸药库 。后无果而终 。洞内景观荡然无存 。洞口上方有“仰之弥高”石刻 , 系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典史杨逢贞题 。
仅存的清镇黑泥哨古驿道 , 以前是贵阳通往清镇的必经之道 , 更是通往云南、四川的咽喉要道
青龙山后山向东南方向蜿蜒而北 , 与天马山、文笔山形成一条小小山脉 , 环抱于清镇城东南 , 是不可多得的清幽之地 。至文笔山止 , 围出了一片形如坐椅的地方 , 从山脚至杨家井 , 既是清镇重要的蔬菜产地 , 又是著名的清镇花红的产地之一 。以前 , 这里地理偏僻 , 乱坟林立 , 虽地处城郊 , 除有土地在此的农户耕作时到此外 , 一般人很少涉足此地 。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 , 农户居民逐渐在此择地建房 , 因无统一规划 , 显得杂乱无章 , 随着大片沃土的消失 , 清镇花红现已难觅踪影 。
八眼井前的小巷 , 依稀可见当年石板路的痕迹 , 这样的小巷在清镇已经不多了
文笔山是清镇古“八景”之一 , 名“笔峰叠翠” 。《清镇县志稿》:“笔山耸峙城东 , 每遇晨曦初上 , 翠雅宜人 , 秀色如画 。”《安顺府志》文笔山:“在城东门外 , 居孔道旁 , 与火焰、天马二山平列 , 透出云端 。山形周正 , 四面望之皆如笔锋挺峙 。”文笔山与青龙山若即若离 , 脉断意连 , 一峰独秀 , 恰如巨龙摆尾 。
青龙山文明洞上方的摩崖石刻“仰之弥高” , 系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典史杨逢贞题
从正面望 , 青龙山孤峰高耸 , 如青狮蹬伏 , 俯视城区 , 春夏秋三季林木葱郁 , 青翠欲滴;冬天 , 枝干遒劲异常 , 直指苍穹 。上世纪八十年代 , 青龙山改建成青龙公园 , 除建了一条水泥梯道和在山顶建有一座观景亭外 , 再无其他设施 。远处望之 , 翼然欲飞 。山下登山处刻有“青龙公园” , 青龙山有公园之名而无公园之实 。登上山顶俯视全城 , 但见大街小巷人来人往 , 车水马龙 , 热闹非凡 , 就连远处的红枫湖也尽收眼底 。每遇周末节气 , 青龙山游人众多 。特别是端午节 , 青龙山更是游人如云 , 众多“游百病”的人将山道挤得水泄不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