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总是钓不到鱼,因为你根本没弄明白钓鱼的三要素
每次分享完钓鱼的文章,总会有钓友留言,钓鱼最关键的是资源,有资源,别说钓饵,用烟屁股、指甲刀都能钓到鱼,这个观点对不对呢?
对也不对,曾经去友人的养殖池去做测试,池子里的鱼密度非常的大,挂一个没有任何处理过的烟屁股,根本没有鱼抢食。
但是将饵料加水,搅拌成稀汤状,再将烟屁股放进去浸泡一会,再用来挂钩钓鱼,果然来者不拒。

文章插图
也正因为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甭管资源有多好,不加工一下的烟屁股,根本就钓不到鱼,那么决定钓到鱼的因素是什么呢?
答案有三,一是鱼的密度,二是饵料的味型,三是饵料的状态,只有这三者必须满足至少两个因素,就能钓到鱼,满足三个因素,才能钓好鱼,也就是我们说的爆护,那么,这三个要素我们要怎么达成呢?

文章插图
一、鱼的密度
有经验的老鸟都能理解这么一句话,了解了水域里鱼的密度,就能判断出渔获的上限值,这是什么意思呢?
熟悉的钓点就不说了,陌生不熟悉的钓点,我们怎么判断鱼的密度呢?很简单,撒一把腥香的粉饵进水,观察一下小鱼进窝的速度和密度。
如果饵料打下去小杂鱼就快速进窝,数量还挺多,那该水域鱼的密度还是非常可观的,如果饵料打下去小杂鱼迟迟不进窝,即便进窝了,小杂鱼的密度也不大,那该水域鱼的密度也就可想而知了。
之所以这么判断,是因为在野外水域中,完善的生态链就决定了这种数量差异,小鱼虾永远都是生态链的底层,也是我们最容易观察到的环节。
而我们在野钓时,之所以要尽量选择好钓位,选择合适的出钓天气,就是尽可能让鱼在钓点附近的密度大一些。

文章插图
二、饵料的味型
水域内鱼的密度是客观条件,但是窝点内鱼的密度,则是可被人为操控的,简单地说,就是饵料的味型越合适,窝子里的鱼,密度就越多。
那么我们怎么来判断,饵料的味型合适还是不合适呢?在这一点上,我们需要做到两点即可。

文章插图
1、味型数量尽量精简,最多不要超过3种
,很多钓友喜欢将黑坑、竞技钓思路引入野钓,认为饵料的味型越复杂,越全面,诱鱼效果就越好。
事实上并不是这么回事,野外的鱼,能获取的食物种类其实并不多,食物的味型翻过来覆过去就那么几种,而且除了虫、腐殖、水藻,大多数食物的味型极为清淡。
太过于复杂的味型,对鱼来说,就像北方人第一次吃香辣蟹一样,第一感觉绝对不是怎么这么好吃,而是这玩意居然能吃?
所以,野钓饵料的味型种类,尽可能精简一些,最多两三种就可以了,再多,就真的容易把鱼给吓着,即便发窝了,也比较迟。

文章插图
2、饵料的味型浓度从淡到浓
,在黑坑垂钓中,有一个配饵技巧叫做试饵,其实就是调整饵料的味型浓度。
高手的操作比较随心所欲,水平差一些的就不妨中规中矩一些,从淡到浓,试个三五次,也就试出来了。
在野钓中,其实这个思路也是一样的,如果饵料诱鱼效果不佳,先不要调整味型种类,而是应该调整饵料的味型浓度。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