救援小队 救援远征小队任务( 三 )




救援小队 救援远征小队任务

文章插图

▲ 图为“褐雨燕”号(HSV-2),于2003年加入美国海军服役 。该船借鉴了战区支援舰项目和高速连接器项目中早期高速船的有益经验 。最初,作为水雷战指挥舰,船上设有一个基本的作战信息中心,装备了防御性的轻武器装备 。2013年上半年,该船被用于测试小型无人航空器和高空气球在反毒品走私行动中的潜在作用 。


与两个试验项目中的其他船只相同,“褐雨燕”号也是一种依靠喷水推进的穿浪双体船 。满载排水量约1900吨,装载能力为600载重吨 。全长97.3米,吃水深度为3.4米 。配备了全自动柴油机推进装置,最大航速可达47节,满载时则降为38节 。满载时,在航速为35节的条件下,航程约为1100海里(约2000千米),航速为20节时,则增至4000海里(约7400千米) 。“褐雨燕”号可搭载约350名人员,其中包括以航空座椅的排列方式搭载128名部队人员 。该船由美国海军的军职和文职人员共同操纵 。用于装载车辆和物资的空间超过28000平方英尺(2600平方米),可搭载重达70吨的车辆(如M1A2“艾布拉姆斯”坦克) 。车辆和物资通过艉跳板装载,船上还装有一部13吨吊载能力的吊机 。与战区支援舰项目和高速连接器项目中的其他船只有所不同,“褐雨燕”号设有一个作战信息中心,可搭载一架CH-46或两架H-60直升机,因而还配有一座机库 。最初,“褐雨燕”号上还安装了一座25毫米Mk 38“巨腹”(Bushmaster)舰炮,数挺机枪,包括一挺0.50口径Ex-45遥控机枪,用于有限的自我防卫,但这些武器后来被拆除 。


最初,“褐雨燕”号用于为大西洋舰队提供运输保障,并作为海军水雷战司令部司令的水雷战指挥舰,该司令部位于德克萨斯州英格尔赛德市[在撤编前驻地位于此处,后扩编为海军水雷和反潜战司令部,驻地移至圣地亚哥 。]为完成这一任务,该船装备了水下爆炸物处理装置、海洋哺乳动物反水雷系统,还搭载了海军“海豹”突击队及其支援装备 。“褐雨燕”号的人道救助和灾难救援能力在服役之初就大放异彩 。在2006年以色列和黎巴嫩的冲突中,该船将人道主义物资从塞浦路斯运送至了贝鲁特 。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发生后,“褐雨燕”号也参加了救援 。2007年,部署至加勒比海和南美洲的港口,参加“全球舰队基地站”举行的战区合作行动 。2010年,赴海地参加了救灾行动 。


“褐雨燕”号还参加了其他试验任务 。此项试验任务由美国南部跨机构联合特遣部队发起,一直持续至2013年,期间,对小型化的系留式“胖子艾伯特”高空气球和“美洲豹”全环境无人航空器进行了测试 。此项试验旨在确定如何综合利用上述两种航空系统对“铁锤”行动进行支援 。“铁锤”行动是一项多国联合行动,旨在查明、打击和消灭通往美国境内的毒品和其他走私活动 。


救援小队 救援远征小队任务

文章插图

▲ 图为试验用高速船“褐雨燕”号,摄于2013年4月24日 。当时,该船正在位佛罗里达沿岸对系留式TIF-25K“胖子艾伯特”高空气球进行测试 。在此次测试中,还对“美洲狮”全环境无人航空器进行了测试,旨在评估新型航空系统在打击组织犯罪中的潜在作用 。


此外,美国海军和海军陆战队也希望获得此类船只,用于实现其“海上基地”概念 。在这一概念下,力量投送部队能够在远离陆地威胁的海洋上进行集结、组织和部署并得到长期补给 。“联合进行的试验表明,”2005年的一份评估报告得出的结论认为,“海军陆战队当前需要一种高速连接器,用于实现[该军种的]远征机动作战理论和舰对目标机动[作战概念] 。海军的海基能力转型路线图也需依靠高航速、浅吃水船只实现 。”由于美国海军有意建造大量的此类专用高速船,评估报告还指出:“陆军的战区支援舰项目正在向海军主导的联合高速船项目过渡 。这种协作模式将有助于该项目的推进,在生产和维护上也可形成一种规模经济效益 。”在2005年1月签订的一份谅解备忘录中,美国海军对该项目的主导权得到确认,战区支援舰项目和高速连接器项目被合并为联合高速船项目,由美国海军舰艇项目执行办公室负责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