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中小企业对科技创新的需求越来越迫切 , 缺少科学仪器设备、技术人才不足等问题愈发凸显 , 成为企业研发创新的“绊脚石” 。 近年来 , 多地积极探索公共研发平台建设 , 目的就是为有需求的中小企业提供服务和支持 。 2012年开始布局公共研发平台的青岛 , 在此方面积累了有益经验 , 也曾有过不少困惑 。 公共研发平台能为企业带来什么?靠“共享”突破中小企业创新瓶颈 , 成效咋样?现阶段还存在哪些难题待解?
“技术研发难是中小企业科技创新过程中一大痛点 , 主要是因为缺少科学仪器设备、技术和人才 , 特别是一些仪器设备价格高昂 , 中小企业很难独自承担 。 建设公共研发平台 , 就是为了让市场主体中占绝大多数的中小企业拥有可以共享的研发平台 , 帮助更多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 ”青岛市科技局局长吕鹏说 。
多年来 , 我国持续加大对中小企业科技创新的支持力度 , 各地也积极探索建设公共研发平台 , 为中小企业研发提供服务 。 青岛早在2012年就开始启动公共研发平台建设 , 从自身产业特色出发 , 先后组建了14个市级公共研发平台 , 涉及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储能、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 。 这些平台是如何实现共享的?它们为中小企业创新带来了什么?运行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如何破解这些难点堵点?日前 , 采访人员深入多个平台和企业 , 对青岛公共研发平台实践情况进行调查 。
共建共享破解痛点
走进青岛市科学仪器创新孵化公共研发平台车间 , 采访人员看到技术人员正在多台“高大上”的设备前加工各种零部件 。 “企业初创时能顺利推出新产品 , 多亏了这个公共研发平台 。 ”融智生物科技(青岛)有限公司采购工程师陈义健告诉采访人员 , 公司主要研发生产基因检测、微生物检测、临床监测等医疗设备 , 研发初期需要多种新型零部件 , 要求精度很高 , 但所需数量很少 , 最少的只要3件至5件 , 市场上根本找不到能满足加工需求的企业 。
“幸亏公共研发平台有先进的加工设备和高水平技术人员 , 及时加工出我们需要的零部件 , 使研发得以顺利进行 。 目前公司已获得2个二类医疗器械生产许可证 , 市场销售规模大幅增长 。 ”陈义健说 。
陈义健所说的公共研发平台由青岛市工业技术研究院与青岛盛瀚色谱技术有限公司联合共建 , 青岛工业技术研究院院长兼平台负责人滕云枫介绍 , 平台重点服务对象是海洋仪器仪表、化学分析仪器、环境监测仪器等领域的企业 。 他们通过调研发现 , 这些领域的中小微企业、创客群体研发过程“缺项”很多 , 几乎需要全过程全体系的服务 。 “针对此种状况 , 我们建立了中试过程中的核心部件研发、加工服务、工程化服务、产品评价、专家咨询、人才培训、投融资等全链条产业服务 , 企业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挑选 。 ”
包括高端制造在内 , 青岛建设公共研发平台的脚步已迈入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 。 而不同产业的研发平台所需设备和服务各不相同 , 仅靠政府推动远远不够 。 “为此 , 青岛市确立了依靠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组织等各方面力量共建共享的策略 。 ”青岛市科技局科技服务中心党支部书记崔嶙说 。
自2013年开始 , 青岛市政府先后与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部门合作 , 组建了软件与信息服务、橡胶新材料、海洋药物等14个市级公共研发平台 , 涉及信息技术、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等多个领域 , 平台总投入超过22亿元 , 购置仪器设备8000余台(套) 。 迄今已累计对外服务43.7万余次 , 检测样品数量24.9万余个 , 开机超过136万小时 , 服务企业数量1150余家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