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往几年 , AI被许多巨头描述得相当吓人 , 人类社会因此而“失控”的讨论多多 。 李彦宏曾多次强调那是杞人忧天 。 百度AI的立场要理性的多 。
昨日现场 , 我在朋友圈随手写了几句:“李彦宏今天用4个标准动作完成了演讲:向前交叉手、两臂下垂、背手、插兜 。 基本是目前百度AI与数字化发展的4种模式 , 也是四大层面的能力 。 ”
其实就是借他肢体动作表达一下百度数智化生态建设的路径选择 。 比如向前交叉手 , 像是独立完整闭环;插兜 , 局部闭环;两臂下垂 , 诸多开放的行业生态;背手 , 更近自组织 。
它们当然对应着工具箱内不同工具、能力组合的输出 。
“工具”与“工具箱”是将自己强大的能力往小里说 。 就像巨大的动物 , 当我们在它前面加个“小”、“微” , 可以过滤一种肌肉感 , 显得更亲和 , 更利于产业合作与落地 。
类似百度“工具说”的表达很多 。 前年腾讯喊出过“助手”说 , 阿里同期也有类似的强调 。
这种表达有利于消除互联网与数字经济的鸿沟与各自的伤痕 。 相比过去的“互联网+”与“+互联网”、还有传统阵营与数字阵营多起PK话题 , 今日表达显得更具融合视野 。
同时 , 特定周期 , “工具箱”也是适应特定氛围的话术 。
但不要觉得百度AI工具箱只是临时的修辞 。 事实上 , 它是李彦宏6年前就定义的立场 。 2015年5月底 , 百度联盟峰会上,他首次提出“三不政策” , 即坚决做“工具”,不谋求控股;不划分阵营;不贴标签 。 这立场显然吻合今日的表达 。
它说明 , 尽管百度经历诸多波折与变化 , 但有它稳定、不变的部分 。 这是一个组织核心的竞争力之一 。
当然 , “小”并不等于弱 。 其实 , 它更多体现在:
1、专注、聚焦;
2、底层架构;
3、完整性 。
2014-2015年 , 李彦宏谈AI , 更多强调百度三大能力要素 , 即语音、视觉、算法三重 。 其实是简约的说法 。 他没有解释算法背后的两重显著能力 , 就是基于搜索沉淀的强大的自然语言、知识图谱 。
当然那时百度大脑还没有今日的沉淀 。 而今天 , 它不仅生成了“AI工具箱” , 更为社会和产业的智能化转型提供了技术“大底座” 。
李彦宏、王海峰强调了截至目前百度的AI技术积累和产业实践 。
这里只是简单引述几句 。 比如百度大脑日调用量破万亿次 。 其中飞桨深度学习平台、昆仑芯片 , 以及语音、视觉、知识图谱、自然语言处理等核心AI技术和平台 , 已经成为助力各行各业的新型基础设施 。
就能力储备说 , 百度AI工具箱一点不“小” 。 仅以飞桨说 , 它下接芯片,上承应用,其实是一种数字化、智能化时代的“操作系统” 。
【Creat2021舞台观察:百度AI的“小”与“大”】几年来 , 百度被视为全球顶级的AI公司 , 专利排名列第一阵营 。 在底层架构上 , 它与阿里、华为们一样 , 都是基础层与中台储备较深、轻重武器很多的一类 。 尽管在商业触达与直接闭环上有短板 , 但这也让它更聚焦 , 生态拓展时 , 立场也更从容 。
过去多年 , 尽管百度波折多多 , 长期以来的技术立身与技术品牌形象 , 一直相当显著 。 今年以来 , 它亦多次公布前沿技术进展 , 涉及核心底层硬件平台 。
当“元宇宙”概念兴起 , 虽然未来业界蓝图不定 , 但百度是业内极少数给出一种初步解决方案与平台服务(希壤)的公司之一 。 这与它的AI沉淀密不可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