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侵长江的新物种?专门吃小鱼小虾?它是土生土长的原生鱼
#谣零零计划#今天上午,有钓友在长江支流里钓获一种特殊的鱼,鱼体不大,满身充满星点。由于钓友不认识此鱼,于是网上发文求助。“隔壁有一条河,通长江的,这是什么鱼,入侵淡水河,大家有认识的吗?活了30年,从来没有见过,是鲢鱼?”这是钓友的原话。

文章插图
钓界有句话,“稀缺度越大,判得越快”。对于钓鱼人来说,法律意识提高了,懂得如何保护列入保护动物的鱼类。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不认识的鱼都不敢拿回家,即时放生为主。“宁可错放一条鱼,不可错杀一条鱼”,这是我们钓鱼人的宗旨。这位钓友是在支流里钓获的鱼,由于他以前(号称30年没见过)没钓获过这鱼,不认识此鱼,以为是外来入侵物种。外来入侵鱼类,少数也有几十种,很难全部都认识。为了谨慎起见,钓友发文求证,并晒出了多张图片,问网友这是什么鱼。经过辨认,不是什么鱼,它是七星鱼!而且,七星鱼并不是什么外来物种,它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原生鱼!

文章插图
七星鱼是中国的原生鱼,而且历史悠久,不过,它的最早记载是在国外瑞典。据记载,在1758年,欧洲瑞典植物学家林奈(Carolus Linnaeus,1707-1778),在《自然系统》(Systema Naturae)第10版中,根据采自中国的标本,以“亚洲裸鱼(Gymnotus asiatica)”的学名首次被记载。我国最早的记载出现在香港,有关“月鳢”的最早文献,见于美国地衣学及鱼类学家赫尔(Albert William Christian Theodore Herre,1868-1962)在1934年于《香港博物学者》杂志(Hong Kong Naturalist)增刊第3卷中《一九三一年十月至十二月采集的香港鱼类》(Hong Kong fishes collected in October – December, 1931)一文中,以“月鳢(Channa asiatica)之名记载,为首个纪录。七星鱼有水中人参的称谓,是高档的补品,在南方有人坐月子时,或者大伤出血过多时,都会去野外捕捉七星鱼回来,煮给他们吃。可以起到补血,伤口快速恢复等的功能作用。笔者自小就经常钓获它,野生的七星鱼目前的卖价在70~100元左右一斤。

文章插图
了解七星鱼七星鱼,学名叫做月鳢(英文名:Channa asiatica),是鳢科、鳢属鱼类。又称为七星鳢、山花鱼、山斑鱼、点秤鱼、秤星鱼、星光鱼等。它的外形特征为身体外表颜色为绿褐色或灰黑色,体背部颜色较深,腹部灰白色。体侧沿中部有7~10条“(”形状的黑褐色横纹带,头背部黑褐色,头侧眼后部有2条黑色纵带。背鳍、臀鳍灰褐色,上有白色小斑点;胸鳍、尾鳍灰色;胸鳍基部后上方有1个黑色大斑,尾柄部有1个白色边缘的黑色眼状斑,尾鳍基有数条灰色横纹。
【入侵长江的新物种?专门吃小鱼小虾?它是土生土长的原生鱼】

文章插图
七星鱼的体长是体重的5.1~6.5倍之间,常见的个体一般为100~250克之间,最大个体可重达500克。它是一个小鱼种,钓鱼人钓获的七星鱼基本在半斤左右。七星鱼经常梄息于水流缓慢的山洞溪流中,也经常在堤岸边、田埂边穴居,喜淤泥处。特别喜跳跃,在流水冲击的环境下,喜欢逆流上溯或跳离水面。七星鱼对环境适应能力很强,当水中缺氧时,可以把头露出水面,利用鳃腔内的辅助器官呼吸空气,不因水中缺氧而浮头死亡,即使离水在岸上也能存活很长一段时间不死亡。最适生长水温15-30℃,当水温降到12℃时,开始不吃食,冬季寒冷多潜入洞穴或钻入泥层中避寒越冬。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