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鸣:东北振兴重在增强产业竞争力】随着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 以及《东北全面振兴“十四五”实施方案》出台 , 东北振兴进入新阶段 , 应充分认识东北振兴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 。
当前 , 以大数据、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轮科技革命迅猛发展 , 正在改变各类生产要素的相对地位 , 人力资本、科技创新能力正成为影响产业竞争力和区域竞争格局的关键变量 。 近年来 , 人口外流已成为东北地区的一个重要特征 , 而且多为专业技术人员和青壮年劳动力外流 。 东北拥有一批国内领先的大学 , 但由于人才流失 , 研发和创新能力受到影响 , 成为影响东北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
随着数字技术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渗透 , 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不断进步 , 构建起“人—网—物”的互联体系和泛在智能信息网络 , 推动着制造业加快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 。 从全国产业数字化热力图看 , 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冀地区的产业数字化处在领先地位 。 东北是我国制造业相对密集的地区 , 但产业数字化转型相对滞后 , 缺乏吸引高端信息技术人才的平台 , 外来数字化产业投资偏少 , 工业互联网发展也面临人才瓶颈制约 。
与此同时 , 碳达峰、碳中和给我国产业发展带来深刻变革 , 也将倒逼东北地区制造业加快转型 。 东北地区钢铁、煤炭等传统产业比重较高 , 落实“双碳”目标将增加这些行业的减排成本 , 转型压力进一步增大 。
“十四五”时期东北全面振兴 , 要以增强产业竞争力为核心 , 重塑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 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 积极培育发展新产业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 , 着力优化营商环境 , 增强对高端要素吸引力 , 增强东北制造业竞争优势 , 释放发展潜能 , 推动东北全面振兴高质量发展 。
一是重塑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 总体上看 , 东北在装备制造领域有比较优势 , 也有长期的技术积累 , 在这些领域培育局部领先优势 , 形成一些关键核心技术的制高点 , 有利于增强发展主动权 。 东北在核电、火电机组、水轮机、高铁和工程机械等终端产品领域 , 形成了一定竞争优势 , 但关键零部件、元器件、基础材料等中间品的创新能力仍然偏弱 , 制约了产业竞争力提升 。 中间品专业化程度高 , 技术迭代快 , 技术诀窍等隐性知识多 , 培育企业竞争优势需要长期的技术和经验积累 。 东北装备制造业利用已有的基础和优势 , 增强中间品的创新能力 , 不仅可以孕育出一批生产关键零部件的中小企业 , 也将大大增强东北制造业竞争力 。 重塑东北的产业科技创新能力 , 既需要市场竞争倒逼 , 也需要推进体制机制创新 。 现在比较紧迫的就是加快推进科技人员职务科技成果的产权激励 , 更好地留住科技人才 , 通过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活力 , 攻克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 重塑制造业竞争优势 。
二是加快产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 围绕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关键核心技术研发等进行战略规划 , 引导市场主体广泛参与 , 形成政府与企业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合力 。 加快制造企业的数字化改造 , 同时将生产过程与金融、物流、交易市场等渠道打通 , 促进供需精准对接 , 形成产业数字化转型生态;推动工业互联网建设 , 通过龙头企业引领产业链供应链的配套企业“上云用数赋智” , 带动中小企业融入工业互联网发展进程中;加快数字化人才培养 , 为数字化转型提供高质量人力资源 。
三是推动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 , 我国产业绿色低碳转型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 同时也将孕育产业转型升级的机会 。 东北能否抓住机会 , 对提升产业竞争力至关重要 。 要更大力度地推广和应用绿色低碳技术 , 加快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多措并举 , 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完善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体制机制 , 如充分利用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倒逼产业绿色低碳转型 , 建立低碳产品标准、标识和认证制度 , 增加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供给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