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空捏爆气球”引来爆炸
在用柑橘类水果尝试隔空“捏爆”气球实验时 , 采访人员在距离气球约10厘米处划破橙子表皮 , 刚划了两下 , 喷出的橙皮汁液溅到气球上 , 气球立刻炸裂 。 炸裂后产生的橡胶碎片最远崩出近2米远 。
碎裂的气球皮在空中高速飞出 , 崩到采访人员腰部的高度 。 如果是身高仅及成人一半的孩子手持气球模仿实验 , 一旦气球发生炸裂 , 碎片很容易崩进孩子眼睛或者嘴巴里 。
危险提示
所有柑橘类水果 , 表面都凹凸不平 , 细看还有毛孔 , 这种“毛孔”会产生芳香油类物质 , 该物质遇到橡胶或乳胶做的气球时 , 会和橡胶的主要成分聚异戊二烯发生相似相溶现象 , 因而把这部分气球溶解掉 , 气球就会产生爆炸 。 破碎的橡胶容易迸射到眼睛或脸部 , 若不慎飞入喉咙 , 甚至可能导致窒息 。
隐患重重
实验成分标注模糊
文章图片
商家只对内容物进行了简单标注 。
“卖家称材料是无毒无害的环保材料 , 小朋友也可以玩 , 但我发现这些‘雪’加入水后不仅会发热 , 还有明显的刺鼻异味 , 黏在木地板上根本擦不干净 。 ”在小红书上 , 一位家长质疑当下火爆的儿童“人造雪”实验:“孩子就这么用手去抓 , 好几次忍不住想舔 , 幸亏我们制止了 。 ”“人造雪粉所使用的聚丙烯酸钠 , 一般是普通工业级 , 会残留部分酸性或碱性物质 , 具有一定的腐蚀性 。 ”北京化工大学材料科学学院副教授陈东表示 , 聚丙烯酸钠具有水溶胀性 , 一旦儿童误食 , 进入人体内后 , 会以固体的状态存在 , 排出体内有一定困难 。
再以“大象牙膏”实验为例 , 有商家将所用到的实验用品标注为“大象牙膏A”、“大象牙膏B”、“大象牙膏C” , 说明书上也只是说将其混合即可 。 在短视频平台浏览量极高的“点水成冰”、“碘钟化学灯塔”等经典实验 , 试剂瓶身竟然只标有“A液”、“B液”、“C液” 。
专家提醒 , 市面上许多科学实验小套装粗制滥造 , 所含内容物成分标注得十分模糊 , 缺乏必要的安全风险警示 , 非常危险 。
实验套装包装简陋
“看商家的宣传广告以为这些小套装配送的试管、量杯和烧杯都是玻璃的 , 谁知到手的是廉价的塑料材质不说 , 很多还是瘪的或是破的 , 质量实在是太糟糕了 。 ”在天猫旗舰店一套月销量6000多件的实验小套装评论区 , 多位消费者晒出了破损的量杯、断柄的刷子以及变形的试剂瓶 。
简陋的塑料袋或透明的塑料瓶并不适合盛放一些不稳定的化学试剂 。 有家长表示 , 购买的“点水成冰”套装 , 有的溶液刚撕开一接触空气就凝结成“冰” , 根本来不及做实验 。
“本来开开心心地做实验 , 结果却以被烫伤收场 。 万幸只是我的虎口被烫 , 如果受伤的是孩子 , 后果不堪设想!”提起近日在家尝试的“水晶生长”实验 , 鞠女士很生气 。 “实验中有一步是把100摄氏度的水倒入容器里 , 谁知实验器材竟是漏的 , 我被烫起了3个水疱 。 ”
采访人员调查发现 , 许多科学实验套装包装简陋 , 化学品仅用透明塑料袋封装 , 里面的内容物模糊 , 不但没有任何剂量标识 , 也没有具体成分说明 。
专家提醒
安全无小事切忌盲目实验
科学实验玩具年龄虚标问题也十分严重 。 采访人员发现 , 不少套装都含有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化学品玩具 , 但年龄要求却赫然写着“3岁以上” 。 以一套金属提取科学小实验套装为例 , 该实验材料包中含有盐酸、氯化亚锡、锌等物质 。 其中盐酸具有强腐蚀性 , 氯化亚锡溶液与皮肤接触能引起湿疹 , 受高热分解后还能产生有毒烟气 , 并不适合无任何实验操作常识的小朋友玩耍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