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立遗嘱”频上热搜,心理学家呼吁“莫随大流”( 二 )
不久前 , 视频网站B站评选出年度弹幕为“awsl”(中文“啊 , 我‘死’了”的拼音缩写) , 抒发了当代年轻人面对喜爱内容时“被狠狠击中”的情感体验 。 这种近乎戏谑式的表达 , 也展现出年轻人面对生死的态度 。
然而 , 从另一方面来看 , “报复性熬夜”“吃外卖”“缺乏运动”等不健康生活方式 , 在年轻人中并不少见 。 有调查显示 , 现在“八成90后不敢看体检报告” 。 这样的现象 , 折射出年轻人面对生命的严肃命题 , 仍然逃不开恐惧感 。
武汉大学哲学学院心理学系副教授谢天认为 , 这种看似矛盾的综合体 , 其实就像硬币的两面 。 “‘猝死’类新闻的出现 , 会让本就压力大的年轻人更加意识到‘意外来临’的不确定性;加上现在技术和管理方式的进步 , 他们有条件、有能力更好地掌控‘不确定性’ , 比如 , 可以立遗嘱、买保险等 , 这是管控成功的表现 。 ”
谢天还提到 , 当这种压力大到他们不具备足够的精力去实现进一步管控时 , 管控就会失败 , 也就会出现明知道熬夜伤身 , 但还是忍不住“报复性熬夜”的情况 。 对此 , 谢天建议 , 现在年轻人择业时 , 不应一味随大流给自己增加压力 , 应对选择做出更加合理的价值判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