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大数据精准医疗——癌症也可“对症下药”
什么人得癌症的可能性较大?治疗癌症有哪些疗法 , 又该如何预防?近日 ,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科技向未来》节目邀请专家解读人体细胞氧气适应机制及大数据精准医疗 , 受到网友关注和热议 。
今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颁给了两位美国科学家和一位英国科学家 , 以表彰他们在细胞低氧感知和应答方面作出的开创性研究成果 。 这项研究解释了生命中最重要的氧气适应过程的机制 , 为抗击贫血、癌症和许多其他疾病提供了新方向 。
“什么叫细胞低氧?简单来说是细胞氧气供应不足 。 就像人剧烈运动后上气不接下气 , 其实就是缺氧了 。 ”节目主讲嘉宾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大数据精准医疗高精尖创新中心特聘研究员叶盛的开场白浅显易懂 。
原来 , 获得诺奖的三位科学家研究发现 , 细胞里的氧含量降低时 , 低氧诱导因子(HIF-1)就会进入到细胞核内部 , 像一只手一样开启促红细胞生成素、血管上皮生长因子等基因的表达 。 当人全身都处在低氧环境时 , 身体里将近5%的基因都会被重新调整 , 这是一个相当大的数字 。
叶盛介绍 , 细胞低氧与癌症也有关系 。 正常状态下 , 氧气和养分没办法进入肿瘤中的细胞 , 这使其处在一种糟糕的生存状态 。 如果细胞感知到了低氧信号 , 就可能会通过HIF-1这样的调控因子来开启低氧反应 。
“一旦血管上皮生长因子被释放在肿瘤里 , 内部就有可能长出血管 , 带来氧气和养分 , 带走二氧化碳和代谢废物 , 这时这个肿瘤就变成了一个得以不断生长的恶性肿瘤 。 ”叶盛表示 。
癌症转移也是类似 。 科学家发现 , 刺激细胞转移的也是低氧信号 。 因此可以说 , 癌细胞是基因不断突变、不断累积的结果 , 而癌症则是数百种甚至是上千种各不相同的基因突变癌细胞所引发的不同病症的总称 。
“对症下药”语出《三国志·华佗传》 , 其实今天科学家们提出的精准医疗也是在做这件事情 。
面对癌症 , 要做到精准非常困难 , 但依然有章可循 。 叶盛举了一个外国人的白血病治疗病例 。 一所医院的实验室对这位病人进行了基因组测序 , 在蛋白质层面发现一个会导致肾癌的蛋白表达异常 , 并且靠肾癌靶向药物治好了白血病 。 而这超越了传统治疗方案下的惯性思维 。
“通过这种大数据的检测对数千病人进行研究 , 做好癌症基因突变不同型的细分 , 然后把数据应用到某一位个体病人身上 , 看其基因突变属于哪一种 , 最后根据具体情况给出一个精准的治疗方案 。 ”叶盛解释说 , 这就是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医疗 。
据介绍 , 目前人们只能在实验室级别去完成这样的工作 , 这样的成本仍旧很高 , 而且不是一般医院能够做的 。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 , 这项工作有望变得更加廉价、更加简单 , 让所有的癌症病人都能够享受到 。
叶盛说 , 当基于大数据的精准医疗真正走入寻常百姓家时 , 人们的健康状况就能够得到极大改善 , 而被称为众病之王的癌症也许真的可以被攻克 。
(本报采访人员 姜永斌 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李诚贤)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