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两大风水大师 唐宋风水大师( 三 )




根据地层学的理由,考古人员推定,石犀的埋藏时间应为蜀汉末年至晋初,故石犀的制作年代应该更早,于是石犀的诞生时间完全可以追溯到战国晚期,这意味着石兽的年龄已经有2000多岁了,是迄今为止中国西南地区发现的形制最大、时间最早的石刻艺术品 。


于是所长王毅非常兴奋的告诉记者同志:填补空白了,填补空白了——属于中国雕塑艺术史空白的重大考古发现 。


专家还以为,在当年成都属于热带雨林气候,由此推测,当年成都平原一带的犀牛也不少,事实上金沙遗址就出土过犀牛骨胳 。古蜀王朝还曾经向中原输送犀牛、大象等动物 。也就是说,犀牛为不折不扣的本土化动物,由此它成为了蜀地雕刻工匠的造型模特 。


在古代蜀人眼里,对犀牛是很膜拜的,认为犀牛神能够战胜水精,这与其他地方以龙为尊不同,于是当时的工匠往往雕凿石犀用于镇水 。


但现在问题来了,这石犀是不是李冰组织建造,用来镇水的呢?如果是,那么这石犀理当置于河滨守望江水,但出土的地方毗邻车水马龙的蜀都大道,这于理不合呀,WHY?


于是人们引用《蜀王本纪》里的记载,里面记录了李冰放置石犀的位置:“江水为害,蜀守李冰作石犀五枚,二枚在府中,一枚在市桥下,二枚在水中,以厌(压)水精;因曰犀牛里 。”


照《蜀王本纪》的说法,李冰并没有将五头石犀全部放在江边或水中,其中有两头,他放在了“府中” 。这“府”,即为蜀郡府 。四川大学教授林向、秦汉三国史研究专家罗开玉等学者倾向于该石犀为李冰所造,尽管目前学术界对此并没有定论 。


而且,其实,秦汉时期在石犀出土的附近,还真有条河道,李冰修建都江堰时开成都二江双流于城南 。离当时的城较远的,称为“流江”(即今天的锦江);较近的,为郫江 。从西往东流过的郫江,更靠近今天的天府广场 。


2009年,考古人员在如今成都的青年路一带曾发现了郫江故道的痕迹 。而在盐市口东御街附近,也发现了一座横跨28米宽的郫江故道的木制桥梁 。与现在的石堤河岸不同 。古代土质堤岸很容易受到水流的侵蚀,河道变迁非常频繁,甚至不排除这头石犀当年即站立于河岸上的可能 。


恰恰据史书记载,上知天文下察地理的李冰父子,不但建造了享誉千古的都江堰水利工程,而且为了兴修水利,活动范围遍及四川各地,他犹如传说中的大禹一样,总是身先士卒地站在抗洪救灾或防患未然的第一线,不仅都江堰,这不过是他最大的手笔,“他还在今宜宾、乐山境开凿滩险,疏通航道,又修建汶井江(今崇庆县西河)、白木江(今邛崃南河)、洛水(今石亭江)、绵水(今绵远河)等灌溉和航运工程”,最后也是病逝在位于今天什邡洛水镇的水利工程的现场,“葬于洛水镇旁边的章山之上 。被后人尊为川主 。”——像都江堰的二王庙一样,人们“在洛水旁边的高景关和洛水之间的地段关口两侧后人修建有大王庙、二王庙纪念李冰父子 。”

唐朝两大风水大师 唐宋风水大师

文章插图
李冰父子
那么,关于这头出土的石犀,围绕它产生两个有争议的问题:一,它是不是李冰父子的制造的镇水石兽?二,如果是,它能不能发挥镇水以厌胜水精的功用?


对于这两个问题的第一个,上面说过,四川大学考古学系教授、四川师范大学巴蜀文化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林向先生认为,石兽的雕刻纹饰、雕刻时间和李冰治水是同时期的 。又西汉时期蜀人杨雄所著的《蜀王本纪》记载: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