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两大风水大师 唐宋风水大师( 六 )




经专家查勘,这尊深埋河床下4.5米处的石像,由都江堰当地的青石雕凿而成 。它身高2.9米,肩宽0.96米,厚0.46米,重约4.5吨,底部有榫头 。


唐朝两大风水大师 唐宋风水大师

文章插图
石像
石像造型简洁朴素,神态自若,平视而立,眼角唇边微露笑意,身着汉代官服,拱手垂袖 。专家们尤为惊喜的是,石像两袖和衣襟上还有浅刻隶书题记三行,计38字 。字迹清晰,字内朱砂痕迹犹存 。左袖为“建宁元年闰月戊申廿五日都水掾”,右袖为“尹龙长陈壹造三神石人珎(镇)水万世焉”,中行为“故蜀郡太守李府君讳冰” 。


这段文字清楚表明,该像塑造的是李冰,造于东汉灵帝建宁元年,即公元168年 。该文作者认为,战国末期蜀郡太守李冰率领民众修建都江堰的说法是完全可靠的 。


李冰修建都江堰前,从高山峡谷一路狂奔下来的岷江,常常肆虐成都平原,据说与平原落差高达二百米,一旦洪水泛滥,成都平原将成泽国一片,而博学多识的李冰,运用了自己在现在看来非常“科学”的水利知识,成就了蜀汉之所以“天府之国”的最大工程——据顾颉刚先生的《上古史讲义》,最早黄河流域也有“天府之国”的称谓,但黄河泛滥或改道,或涝灾或旱灾,控制不住水患,于是天府之国的美名至迟在秦汉时期,就转移到了四川 。


让我们具体看下李冰如何治理都江堰 。大约在秦昭襄王的时代,秦国人李冰取代张若成为蜀郡太守,然后开始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而这个工程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名气最大也最为持久成功的工程,因为以往史册上的那些著名的水利工程,如历史上的芍陂、漳水渠、郑国渠等,都先后废弃了 。


唯独李冰创建的都江堰经久不衰,至今仍发挥着防洪灌溉和运输等多种功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


在当时的中原治水,多是筑坝,而李冰不同,他是“壅江作堋”:即在江心以分水堤将岷江分为内、外江 。内江灌溉,外江泄洪 。这堤用装满鹅卵石的大竹笼层层堆砌而成,既可分流,又可避免堤埂整体被冲毁,好比我们小学教科书的那座赵州桥的原理,李冰用卵石间的空隙减少了水的冲击力,降低溃堤的风险,因为堤的前端状如鱼的头部,后人便以“鱼嘴”称之 。


唐朝两大风水大师 唐宋风水大师

文章插图
鱼嘴
鱼嘴的功能是“分四六,平潦旱” 。这可见李冰的“匠心”:此处河床外高内低,又恰逢有一个弯道,枯水期时,能保证岷江60%的水量进入内江,外江仅占40%;一旦洪水来袭,水位大幅提升,水势受河床弯道的制约明显减少,而外江一侧江面较宽,内江一侧江面较窄,外江由此流走了60%的水量,只有40%的水进入内江,减轻了洪水对下游成都等地的威胁 。


本文作者蒋蓝、吴刚二先生,还用更专业的话来说明,由于鱼嘴处于弯道上,具有排沙排石功能,而根据弯道环流原理,水流在弯道段内做曲线运动所产生的离心力,使表流指向凹岸,底流指向凸岸 。李冰虽然未必有这样的理论知识,但他在实践中观察到江水在弯道产生的漩流,会将下层的沙石卷到水流上层,大部分的沙石便自动地被带入外江一侧而不进内江 。鱼嘴正处在这样的“正面取水”“侧面排沙”的理想位置上 。顺流而下的沙石,80%都从这里排走了,大大减轻了内江淤塞之害 。


这是鱼嘴 。但李冰还不放心,又在鱼嘴下游的弯道处修建了飞沙堰溢洪道,第二次削减洪水时内江的水量,并再一次排沙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