争做细分赛道冠军——探寻厦门“小巨人”企业成长密码( 二 )


“这个行业的等待周期长 , 2010年至2015年期间我们是一路煎熬过来的 , 好在我们坚持初心 , 专注研发 。 ”该公司总经理吴钦说 , 目前公司订单充足 , 连年增长 。 经过10余年的不断投入和建设 , 目前检测试剂日产能可达到100万人份 , 仪器周产能达50台 , 并可随时应对突发的超大订单需求 。
对于在细分领域持续创新所尝到的“甜头” , 柯腾隆也有相同的感受 。 他说:“一家企业能够长久生存和发展下去 , 离不开技术创新 。 ”经过多年的创新探索 , 优迅已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百余项 , 拥有参与高端产品标准制定的话语能力 , 参与制定国家通信行业标准20余项 。
创新是“小巨人”企业发展的“灵魂”所在 。 在这79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中 , 有63家企业产品填补了国际或国内相关领域空白 , 占比79.75%;64家企业产品属于关键领域补短板 , 补齐了相关领域的生产劣势 , 占比81.01% , 在细分领域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 。
培育成长土壤
如何培育出更多的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精心孵化是关键 。 厦门市从优化企业发展环境、构建梯度培育体系、加强精准服务支撑等多方面加大培育力度 。 尤其是自2014年以来 , 厦门市先后发布了多个政策性文件 , 给予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制度保障 。
“优迅走到今天 , 每一步都离不开政策支持 。 ”柯腾隆告诉采访人员 , 芯片是个“烧钱”的高投入行业 , 产品研发投入大、周期长、认证难 , 早期资金链非常困难 。 在此期间 , 厦门市政府部门及火炬高新区管委会及时伸出援手 , 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
“2004年 , 厦门火炬创新中心的100万元注资和厦门市科技担保基金的150万元贷款 , 这两笔救命钱使优迅度过了最艰难的时刻 。 ”柯腾隆表示 , 优迅心怀感激 , 深感责任之重 , 并将打造“中国芯”作为优迅10余年来的奋斗目标 。
在柯腾隆看来 , 企业从无到有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精心孵化 。 以公司所在的厦门火炬高新区为例 , 一直以来 , 厦门火炬高新区积极培育有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成长的土壤 , 通过集中优化服务资源 , 按照“储备一批、培育一批、提升一批”的循序渐进思路 , 引导企业深耕专业领域 。 园区不仅推出了“厂易贷”、新增贷款贴息等举措为企业纾困 , 还从研发、创新、人才等方面实实在在惠及企业 。
在全方位的政策支持下 , 目前厦门已经形成数量多、分布全、层次清晰的“专精特新”企业群 。
“好的政策和好的创业环境让企业对未来的发展更有信心 。 ”郭子成表示 , 未来 , 公司将对接好资本市场 , 在产业上专注于城市资源化 , 在技术上把自己的细分领域做成第一 , 争取早日把产值做到10亿元 。 (经济日报采访人员 薛志伟 刘春沐阳)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