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快讯(采访人员 张璐)最近 , “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 , 使用前要抖一抖”的消息在各个社交群中流传 。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1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对此进行辟谣 。
【12月科学流言榜发布,“口罩使用前要抖一抖”上榜】每月科学流言榜由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北京市委网信办、首都互联网协会指导 , 北京科技采访人员编辑协会、北京地区网站联合辟谣平台共同发布 。
1. 口罩消毒残留物会致癌 , 用前要抖一抖
【流言】
口罩消毒残留物“环氧乙烷”是一类致癌物质 , 打开包装后要把口罩在空气中甩一甩 , 让环氧乙烷数值大幅下降 , 否则会致癌 。
【真相】
环氧乙烷是一种有机化合物 , 它确实是一种有毒且致癌的物质 , 可以用来制作杀菌剂 , 被广泛地应用于洗涤 , 制药 , 印染等行业 。
市面上能够购买到的医用外科口罩、N95口罩大部分是通过环氧乙烷消毒蒸汽熏蒸消毒 。 口罩制作厂家会在消毒过后 , 待环氧乙烷挥发过后 , 再进行包装 。 此外 , 还会对残留的环氧乙烷进行检测 , 口罩必须符合国家标准 , 也就是小于10μg/g才能出厂 。
一个口罩 , 从包装完毕到环氧乙烷杀菌 , 然后在厂里经过解析时间 , 再出厂、仓储、运输、销售 , 直至到消费者手里 , 至少要经历一个月的时间 , 而环氧乙烷本身易挥发 , 出厂时就已经符合国家标准了 , 再加上这么长时间的挥发 , 存在残留并且危害健康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
2. 虾和水果同食会产生砒霜
【流言】
虾和水果同时吃下后 , 虾中所含的五氧化二砷会和很多水果中丰富的维生素C在体内发生化学反应 , 生成三氧化二砷 , 即“砒霜” , 其毒性可能致命 。
【真相】
科学家通过大量实验发现 , 虾蟹等海鲜中含有的砷并不多 , 每公斤虾中含五氧化二砷的含量不超过0.5mg 。 而致人中毒的砒霜(三氧化二砷)剂量是50mg , 根据转换系数计算 , 假如虾中含有的砷达到最高限量0.5mg/kg , 并且有足够的维生素C与之反应 , 一个人至少需要吃40千克的虾 , 才能达到中毒剂量 。 事实上 , 无论是中医理论 , 还是现代医学理论中都没有“食物相克”这一说法 。
3. 奥密克戎变异株能躲避新冠测试 , 无法检测感染者
【流言】
奥密克戎变异株有一种“隐形变体” , 能躲避新冠测试 , 感染的人检测不出来 。
【真相】
世界卫生组织在2021年11月底就已经确认 , 确诊新冠的金标准——PCR检测能检测出奥密克戎变异株 。
PCR检测一般是测新冠的两段和三段基因序列 , 奥密克戎在S蛋白上的一个突变——69-70号位氨基酸缺失 , 会导致PCR检测时S基因测不出来 , 但另外两段基因片段是阳性 。 要注意这个结果——还是阳性 , 所以感染奥密克戎的人是可以被检测出来的 。
最近 , 英国的科学家又发现奥密克戎其实有两个分支 , 一个分支里并没有69-70号位氨基酸缺失 , 被戏称为“隐形”奥密克戎 。 但无论是哪个分支 , 都不会逃避PCR检测 , 只是在能否通过PCR检测确定病毒是不是奥密克戎这一点上有所区别 。
4. 破损的数据线用绝缘胶布缠起来可继续使用
【流言】
数据线使用时间长了会出现破损 , 此时只要将破损处用绝缘胶布缠起来 , 就可以将就着继续使用 。
【真相】
实验发现 , 老旧充电数据线更容易出现短路 , 导致明火发生 。 要避免使用老旧、劣质的充电数据线 。
怎样判断数据线要不要换?一看外观有没有破损;二看充电时有无接触不良;三看终端接口处有没有过热现象(过热则说明绝缘有问题) 。 出现上述情况就需要更换充电数据线了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