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叔讲故事|4岁识字,13岁上大学,中科大舍不得放人,父亲骂他给全家蒙羞( 三 )

  
可惜 , 这个觉察来得太迟 。  
干政回国后彻底“自闭” , 与外界隔绝 。  
苦闷中 , 宁铂开始研究佛学 。  
  
2004年 , 出家 。  
2008年 , 还俗 。  
至今从事心理咨询的工作 。  
这是他对这世界的无言抗争 , 也是他对自己的救治与疗愈 。  
04  
国外有过一项有关“神童”的研究 。  
由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教授琼?弗里曼于1974年发起 。  
在跟踪了210名极具天赋的儿童后 ,  
弗里曼得出一个结论:  
对“神童”伤害最大的 , 就是“神童”这一身份本身带来的负担 。  
她说:  
“神童”也是普通人 ,  
但他们面临特殊挑战 ,  
尤其是不切实际的期待影响至深 。  
  
过大的童年压力 , 带来心理上的扭曲 。  
有的压力来自社会 。  
有的压力来自家庭 。  
宁铂选择出家多年后 ,  
面对媒体 , 提起儿子做的决定 ,  
宁铂父亲仍然带着羞耻地表示:  
“现在不是我自己抬不起头来 , 是我们整个家族都抬不起头来啊 。 ”  
宁父的话 , 跟整个社会对成功教育的理解不谋而合 。  
大富大贵、扬名立万才是成功 ,  
追求心灵的自由 , 过普通日子就是失败 。  
成功是受吹捧的 。  
失败是容易被嫌恶的 。  
何止宁铂?  
无数孩子都曾深受其害 。  
他们被催逼着、挟裹着 ,  
几乎没有喘息和做自己的空间 ,  
日复一日负重前行 ,  
一次次违背本心做着讨好整个世界的事 。  
直到扛不动为止 。  
  
一个宁铂 , 就够让人心疼了 。  
宁铂、谢彦波、干政等人接连“出状况” ,  
终于引发人们的深度反思 。  
1999年 , 有人开始呼吁:  
正视激情掩盖下的孩子们的身心健康问题 。  
那之后 , 少年班的数量在全国有所减少 ,  
办学理念也从最初的“早出人才、快出人才” ,  
转向“为一个相对聪明且有学习能力的群体 ,  
提供一个更加多元的成长和科研环境 。 ”  
如今的科大少年班 , 格外低调 ,  
谢绝媒体采访 ,  
并给孩子们配备了专职的心理老师 。  
从少年班走出来的毕业生 ,  
也逐渐摘掉了“低情商”、“书呆子”的刻板印象 。  
他们中 , 有的是公司董事长、行业领头人 ,  
有的是一家公司的技术负责 。  
也有少数 , 如曹原 , 成为所有人仰望的大神级人物 , 在科研路上一骑绝尘 。  
  
知名年轻学者曹原  
虽然不是每个人都取得了惊世骇俗的成就 , 但平均生活幸福指数不错 , 极少有生活状态非常差的 。  
同为宁铂少年班同学的黄慈萍 ,  
回忆第一届中科大少年班以及同班同学宁铂时 , 这样说:  
“宁铂从来都知道 ,  
我也知道 ,  
他是当初急功近利的少年班培养体系的祭祀品和牺牲品 。  
因为他的牺牲 , 才有我们的幸存 。 ”  
科大少院成立35周年之际 ,  
少年班学院院长陈旸明确对外表示:  
“少年班学员不等于神童 , 他们只是比普通大学生年龄小一些、早慧一些;  
少年班希望培养社会领军人才 , 但不强求每个学员都当科学家;  
一切尊重他们的选择 。 ”  
一句话:让孩子 , 做回孩子 。  
何止少年班学员呢?  
在这样一个高度内卷的时代 ,  
每一个孩子 ,  
都值得这样一份“神童待遇” 。  
—— End ——  
  
作者:花山 ,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 二孩妈妈 , 关注育儿心理及女性成长 。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  
【凯叔讲故事|4岁识字,13岁上大学,中科大舍不得放人,父亲骂他给全家蒙羞】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