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孩子承受挫折真的好吗 孩子习得性无助怎么产生的

【孩子|孩子承受挫折真的好吗 孩子习得性无助怎么产生的】很多家长想要孩子尽早的独立,让其承受这个年纪不应该遭受的挫折和磨难,这样对孩子的身心健康是不利的,容易使得孩子有“习得性无助”的心理,那么孩子习得性无助怎么产生的?下面带来介绍。  
孩子|孩子承受挫折真的好吗 孩子习得性无助怎么产生的   
文章图片   
  
孩子习得性无助怎么产生的?  
有一个让孩子一直失败的魔鬼,叫做“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状态,当接连不断地受到挫折,感到自己对一切都是那么无能为力,最终丧失信心,陷入无助。  
▲ 多次受挫,会产生无助感  
“习得性无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提出的,他曾用狗做了一项实验。  
把一只狗关在无法逃出的笼子里,让它听令人痛苦万分的蜂鸣声并加以电击,狗最初会拼尽全力去尝试逃跑,但怎么都离不开笼子。  
多次重复实验后,在电击前把笼子打开,当狗听到蜂鸣声后,不但不尝试逃离笼子,而是倒地准备迎接痛苦的到来。多次受挫后,狗产生了无力感,放弃了自救。  
原本可以采取行动来避免产生不好的结果,但却觉得努力和尝试终究是徒劳的,放弃任何的反抗,这就是“习得性无助”。  
孩子|孩子承受挫折真的好吗 孩子习得性无助怎么产生的   
文章图片   
  
▲ 习得性无助来源于家庭  
习得性无助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习来的。研究表明,过度管教、过度溺爱的家庭都会提高孩子习得性无助的几率。  
无助感会像一种传染病毒蔓延到孩子的各个方面上,总在一件事上失败,便容易对这件事产生放弃的念头,并对自我产生怀疑。  
孩子对自己的认知是在与父母的亲密关系中得到的,在家庭训练中,家长的步子要慢下来,一点点去引领孩子。  
一个小宝宝摔倒后哭泣,锻炼TA的方式不是立即去扶起来,也不是继续看着宝宝一次次地摔倒而不作为,而是给予TA一些有建设性的帮助,让其拥有自己爬起来以及再次摔倒后不再哭泣的能力。  
想让孩子独立,不是一味地让孩子去试错,也不是在一边袖手旁观。当父母看到孩子某些独立的需要,有必要给TA表现的机会以及合理的引导。父母的理解、鼓励与帮助正是对孩子独立的支持。  
培养孩子的独立性怎么做?  
在认知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曾提出一个“最近发展区”观点,孩子的发展有两种水平:  
一是孩子已经达到的发展水平  
二是孩子可能要达到的发展水平  
最近发展区是这两者中间的过渡阶段  
简单来说就是孩子做的事有三种:  
孩子能独立完成的任务  
在别人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  
无论有多少帮助孩子都做不到的任务  
培养孩子独立性,最好的区域就是“最近发展区”,即在别人的帮助下可以完成的任务。这个阶段,在家长的帮助下,教授孩子某些知识或技能,孩子更容易学会。  
挫败会带来成长,还是习得性无助,中间有着一步之遥,就取决于家长怎么做。  
Tips:  
▲ 不轻易说不可能,给孩子一个尝试的机会  
就算某件事真的对孩子来说很难,也别轻易对TA说不可能,因为孩子的独立性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  
▲ 让孩子建立自信,培养自己的成就感,是培养TA独立的优先条件  
有时候让孩子产生无助感的,仅仅是无助本身,压倒TA的往往是一种抽象的感觉。  
孩子|孩子承受挫折真的好吗 孩子习得性无助怎么产生的   
文章图片   
  
▲ 孩子是否可以独自完成作业,是很重要一项能力  
独立,是个很大的概念,对每个孩子的不同阶段的独立,都有不同的定义。对于幼儿园和小学阶段的孩子有一个很棒的方法是:看孩子是如何完成作业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