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去世,我只惋惜没人给钱花”:过早寄宿的孩子怎会变成这样( 三 )

  
但其实 , 儿童和父母感情的建立 , 不仅仅需要相处频次与时间 , 更需要陪伴的质量!  
高质量的短时陪伴远比共处的时长重要 。   
如果真的不能陪伴 , 一定要给予更多的心理支持 , 这不是钱能代替的 。   
比如说:  
●晚上和孩子视频 , 固定时间一个电话 , 了解孩子当下的状态 , 他遇到什么困难 , 然后我们可以为他做些什么 。   
●与孩子开诚布公的交流 , 用孩子理解的语言告诉孩子你要去做什么以及为什么 。   
●不得不离开时 , 提早告知孩子 , 帮助孩子缓解“分离焦虑” 。   
●积极地向孩子表达爱 。   
●接纳孩子的情绪 , 善加引导 。   
●发现问题 , 并给予孩子必要的帮助 。   
●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 , 尊重孩子意志 , 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 , 这样孩子也能更好的适应寄宿生活 。   
当然 , 菌菌的建议在生活中可能远远不够 , 但菌菌的初衷还是希望大家能尽量避免送孩子寄宿 。   
但如果非要送的话 , 一定要及时做好孩子的疏导工作 , 更要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注与爱 。   
距离虽远 , 但爱不能短缺 。   
“父母去世,我只惋惜没人给钱花”:过早寄宿的孩子怎会变成这样  
文章图片  
菌菌不认同送孩子寄宿或者留守 。   
但也明白有些时候现实给出的往往不是选择题而是“不得不” 。   
但不论让孩子寄宿与否 , 在这过程中都要对孩子倾注足够的关注和爱 。   
真正让儿童顺利成长和发展的 , 绝不是提供物质就够了 , 孩子更为需求的 , 是来自父母的爱、关注和陪伴 。   
看完记得点【转发】 , 给身边人也提个醒:  
“父母去世,我只惋惜没人给钱花”:过早寄宿的孩子怎会变成这样】真正陪伴孩子就那几年 , 亲子间的心理距离很重要!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