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收玩具也是种快乐历程( 二 )

  
1岁半~2岁前:让宝宝参与更多  
在训练宝宝自己收玩具的过程中,宝宝会慢慢发现,妈妈收拾的时候越来越少,于是他也会不想收拾 。而在1岁半到2岁之间正是学习的缓冲期,应该将大人与宝宝任务的比率,渐进式地调整成宝宝参与的部分更多 。  
如果宝宝累了,偶尔不愿意收,可以告诉他说:“妈妈帮你,但下次就需要你自己收了哦!”如果宝宝每次都喊累,可以这样说:“妈妈也好累,我们慢慢一起收好吗?”不要用指责的口气强迫宝宝收拾 。  
2岁后:宝宝自己动手,家长转为提醒角色  
家长在两岁前若能坚持训练宝宝,到了2岁以后,宝宝基本上能自己收拾玩具了,也会很喜欢自己抱着玩具箱,推来推去 。在这个阶段,家长其实已经转换为提醒的角色,预告宝宝下一个活动是什么,时间到了叮咛宝宝要收一收,在旁边担当协助、提醒的角色就可以了 。  
不同时期引导原则不一样  
家长要能用不同年龄宝宝能懂以及会感动的话语来教导宝宝,尽量少用物质性的诱导,让宝宝了解,他必须爱护和自己收拾好玩具,不然弄丢了就再也不能玩了 。不同时期的宝宝,心理和能力的发展重点也不一样,因此引导宝宝收玩具的时候也要充分考虑到这一点 。  
0~1岁:爸妈耕耘期,培养概念为主  
当宝宝0~1岁时,是父母的耕耘期,可以和宝宝多说话,使用动词、名词教导宝宝认知,例如教他:“这是车子的家 。”让宝宝有“固定位置”的概念 。  
而宝宝11个月大时,他已经开始懂得“可以”与“不可以”的概念,家长不能够“不教而罚”,更应当在适当的时候引导他“怎么做”,在宝宝任性时适时指正他“不可以”,让宝宝学会自我约束,反而有更多的发展空间 。  
1~ 3岁:宝宝更能干,自己动手为主  
1岁后是宝宝的破坏期,因为宝宝会走之后,手就空出来了 。这时他的理解能力也已增强,会把东西翻出来,家长必须教育宝宝:“你有家,玩具也有家 。”让他从中了解归属感的意义,并激发宝宝的同理心,让他知道:“我回家,玩具也要回家,不然在外面很可怜 。”  
差不多在宝宝1岁半时,家长应教宝宝掌握力气、轻柔地对待玩具,让他知道:“玩具若被随便丢,它也会痛 。”家长也要示范整齐地摆放自己的物品,趁机教导宝宝排序的概念 。  
在1~3岁期间,就能对宝宝使用更多的形容词,让他知道该物归原位 。比如说询问宝宝:“故事书的家在哪里?”“小熊不回家妈妈会着急吗?”家长说得越多,宝宝得到的启发就越多 。随着认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可指引宝宝去区分、归类玩具,并自己了解物体的大小及颜色,家长要特别注意宝宝在2岁前还不会分辨危险、控制自己的欲望,为避免意外状况,必须跟紧宝宝来保护他 。2岁之后,家长与宝宝的距离就可以拉远,改为采用声音响应的方式来提示和注意宝宝 。  
因势利导  宝宝自己收玩具  
教育宝宝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因势利导,顺着宝宝的发展趋势加以引导 。在引导宝宝学习自立时,应该在宝宝愉快、自愿的前提下进行,而不是根据自己的个人意愿和喜好,让宝宝产生被强迫的、心不甘情不愿的想法 。怎样因势利导地让宝宝拥有好习惯呢?  
1 掌握宝宝的心理特点  
无论想培养宝宝学会哪种好习惯,掌握宝宝的心理特点,根据宝宝的兴趣爱好找准切入点,才是最好、最有效的方法 。如想让喜欢听故事的宝宝帮忙收拾玩具,可以对他说:“哎呀,天黑了,玩具妈妈做好晚饭等玩具宝宝了,我们送玩具宝宝回家吧!”对比较有主见的宝宝,可以让他自己决定这么收拾玩具,并给予肯定,这样宝宝觉得得到了尊重,会非常有“干劲”……总之,只有了解宝宝的心理,才能引导宝宝自愿动手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