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帝屡次在两子之间徘徊,为何选平庸的奕詝,没选出众的奕訢?( 六 )

  
之后,道光帝为了节省这笔花费,打补丁的事全摊给了后宫,  
一时之间,后宫嫔妃宫娥的女红手艺突飞猛涨……  
但是曹学镛为人,偏偏是个唯唯诺诺的主,皇帝说啥他就附和啥,最闪光的一点来自林则徐是他的门生,  
这样的性格,让他列在军机大臣这么重要的位置上,这不是开玩笑么,应该去管内务府才是,  
可道光帝并没有觉得哪里违和,还觉得自己看人很准,丝毫没犹豫就把嘉庆的老臣重臣换了下来,  
用上自己精心挑选的这班人马,鸦片战争失败,道光帝的难咎其责 。  

道光帝屡次在两子之间徘徊,为何选平庸的奕詝,没选出众的奕訢?
  
文章插图  
而表象“俭朴”的穆彰阿误国害民,不断阻挠林则徐禁烟,另一位军机大臣王鼎看不下去了,  
他跑到道光帝的面前痛骂穆彰阿是“宋之秦桧,明之严嵩”,  
结果如何?道光帝把他拖了出去,  
王鼎不甘心,第二天又在朝会上怒骂穆彰阿,道光帝拂袖而去,  
失望的王鼎回家后便写下了一封疏章,将穆彰阿的劣迹尽书于上并请求皇帝重用林则徐,  
写完奏章,王鼎自缢而死,也就是“王鼎尸谏”,  
可惜的是,奏章被穆彰阿拦截,他还哄骗王鼎之子说:这奏章要是递上去,你这辈子无缘仕途了,  
结果这个傻儿子,枉费了其父亲的良苦用心,只上报说父亲暴亡,  
少了这样一名正直的大臣,道光帝都没觉得哪里不对劲,可叹,王鼎就这么白白牺牲了 。  
后来昏头的道光帝,还将林则徐革职,发往伊犁充军 。  
道光帝屡次在两子之间徘徊,为何选平庸的奕詝,没选出众的奕訢?
  
文章插图  
大臣的不满也日益增多,道光帝案头上的奏章也越来越多,对于皇帝来说,  
这是个积极的现象,可对于道光帝来说,这堆奏章弄得他很闹心 。  
这就给杜受田创造了机遇 。  
杜受田出身于”书香门第”,杜家”一门七进士”、”父子五翰林”,接受的是正统的儒学教育 。  
道光十六年,杜受田被选为四阿哥奕詝的授业师傅,平日里也为皇帝讲经诵史 。  
据《清代名人轶事辑览》(野史)所言,当道光帝为奏章烦恼时,  
杜受田脱口就出:凡进言者,不问所言如何,但挑剔其奏中格式之失,字体之误,交吏部议处,则言者苦之,封奏自稀 。  
啥意思?  
意思就是——不管奏章里面写了什么,只要挑出格式有问题的就行,要是格式没问题,那就挑出有错别字的,找出来之后立即将其交到吏部议罪 。  
就这么个奏章挑错方法,朝臣谁还敢轻易递交奏疏?写得越多,“差错”就越多 。  
长此以往人才愈败,国事愈衰…….  
道光帝屡次在两子之间徘徊,为何选平庸的奕詝,没选出众的奕訢?
  
文章插图  
但人家道光帝还觉得这方法“甚好”呢,杜受田杜受田遂被委以重任,官运也由此越来越亨通 。  
道光二十九年,他被任命为上书房总师傅,皇帝把培养皇子的重任全权托付于他 。  
但是,  
杜受田接受的是儒家思想,他概念里“立嫡立长”才是符合礼教的,  
眼见着道光帝偏爱六皇子,对继承人的人选迟疑不决,杜受田着急了,他担心废长立幼会引发皇室内乱,  
于是费尽心思要帮四皇子夺位 。  
道光二十六年春日,道光帝领皇子往南苑围猎,说是游猎,实际上是为了考察皇子的身手,  
深谙皇帝心理的杜受田,在临行前交代皇四子奕詝不要表现,因为肯定争不过别人,  
也不愿涉猎,皇帝问起就说“时方春,鸟兽孽育,不忍伤生以干天和 。”  
果然,道光帝听到这个回答很满意,觉得这个儿子原来这么有心怀天下苍生,称扬道:“此真帝者之言!”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