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偷走”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听力障碍不可忽视

这是一种“看不出的残疾” , 也是影响一个人一辈子的难题 。 它有的突如其来 , 令人措手不及 , 有的隐蔽性高 , 即便是身边之人也难以发觉 。 它的到来不分年龄、不分社会地位 , 哪怕你再富有 , 它也会让患者手足无措 。 它 , 就是听力障碍 。   
一提到听力障碍 , 很多人就会想到一个词——耳聋 。 没错 , “耳聋”已经成为听力障碍的代名词了 。 但只用耳聋来笼统地概括听力障碍并不科学 , 因为听力障碍按照分贝损失程度分为不同的类型 。   
老年人是听力障碍的主要受害群体 , 他们因为年龄的增长 , 身体器官不免衰退 , 出现听不清声音的情况也在所难免 , 可我们还要关注一个年龄段——学龄前儿童 。 不满6周岁的孩子也是发生听力障碍的“主力军” 。   
谁“偷走”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听力障碍不可忽视】正是因为听力障碍的到来 , 本该属于孩子的语言能力被无情“偷走” , 他们的生活也被打乱 , 整个家庭也因为听力障碍而陷入或是迷茫或是失落的境地 。 “十聋九哑”早已被人熟知 , 但其中的前因后果却很少有人知晓 。 谁“偷走”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听力障碍不可忽视  
文章图片  
  
听力障碍=完全不会说话?  
听力障碍是个非常奇怪的疾病 , 根据听力损失的多少 , 它可以分为四个程度:轻度、中度、重度和极重度 。 在学龄前儿童中 , 中度和重度的占比非常多 , 完全听不见声音的孩子反而很少 , 可很少有人能注意到这点 。   
听力障碍导致的语言异常是一个过程 , 所体现的主要是听力系统和语言系统间的关系 。 语言系统包括大脑的语言中枢和构音器官(唇齿喉舌等) , 儿童通过耳朵接收到的语言信息要先在语言中枢里处理一遍 , 经过储存、分析后才能转化为合格的音节、词汇和句子 。   
如果一个孩子只是轻中度听力障碍的话 , 他们是可以听见外界声音的 , 虽然不清晰 , 但也并非像完全失聪那样是寂静无声的 。 不过 , 他们接收到的语言信息并不完整 , 大脑可以处理的原料也属于“残次品” , 依赖于模仿能力才能说出的话自然也是有缺陷的 。   
听力障碍带给孩子的问题主要是语言发育迟缓和器质性构音障碍两种 , 即使是完全失聪的孩子在解决了听力问题后 , 也免不了和这两个难缠的家伙打交道 。 “十聋九哑”的说法并不可信 , 孩子的语言能力虽然落后极多 , 也能在日后日复一日的矫正中恢复一些或完全恢复的 。 谁“偷走”了孩子的语言能力?听力障碍不可忽视  
文章图片  
  
听障儿童为什么需要语言矫正?  
听力恢复了 , 孩子的语言能力就能跟着康复吗?这是很多家长共同的疑问 。 在有些人看来 , 语言能力由听觉系统的健康与否决定 , 所以这个疑问句可以变成肯定句 。 但在我们看来 , 盼望宝宝的语言能力自行康复 , 无异于天方夜谭 。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有语言发育关键期的存在 。 刚出生的婴儿的大脑体积大约等于成年人的30% , 而在学龄期则猛增到60% 。 大家注意 , 短短的五六年时间就可以让大脑质量增加一倍 , 说明这段时间是不容忽视的 , 语言系统也是在这段时间发育成熟的 。   
1到4岁的这个时期 , 医学上称之为“语言发育黄金期” , 也叫儿童语言发育的关键期 , 婴幼儿的语言中枢和构音器官都是在这段时期里发育完全的 。 打个比方 , 孩子这三年的语言发育速度就像博尔特 , 一旦错过 , 速度就像小学生的短跑冠军了 。   
如何帮助错过这段时期的听力障碍儿童 , 促进他们的语言发育再次加快呢?答案当然是语言矫正课程 。 顾名思义 , 语言矫正就是一项提高儿童语言表达和理解能力 , 改善发音错误习惯的活动 , 也是目前唯一一种对语言障碍有显著效果的康复活动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