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30年储能投资市场1.3万亿元安全症结如何破解?万亿储能的“成长烦恼”( 二 )

  
据介绍 , 现阶段在缺乏成本疏导机制的情况下 , 新能源发电投资方因新能源项目并网或核准“无奈”承担了储能成本 , 该问题在业内一直存在争议 。阳光电源光储事业部储能销售总经理陈志告诉采访人员 , 目前储能大部分依靠政策驱动 , 为了获取新能源项目指标 , 盈利性目的并不强 。同时 , 新能源投资方对储能功能不甚了解 , 对投资成本较为敏感 。  
许继电科储能技术有限公司副董事长田志国坦言 , 目前储能市场的价格差异较大 , 不同项目要求储能系统投资预算差别也比较大 。对于注重安全与功能性要求的项目 , 相对投资预算也比较高;对于综合盈利能力不足的项目 , 可能会压缩投资成本 。  
北京博海思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储能事业部总经理湛晓林认为:“近年来 , 新能源配储能尚缺乏商业模式和价格传导机制 。需因地制宜地探索储能在不同场景下的发展路径和商业模式 , 在政策的推动下 , 充分发挥储能在调频、调峰、黑启动、需求侧响应等方面的价值 , 打开储能盈利空间 。”  
据了解 , 虽然储能行业发展仍不成熟 , 但是近两年业内也在积极探索合理化的成本疏导机制和可行性的商业模式 。例如 , 坊间流传的储能成本分摊机制 , 即发电侧、电网侧、用户侧均承担一定比例的储能成本 , 不仅仅是强加在某一个市场主体身上;同时 , 多省市出台政策推广共享储能等商业模式 , 通过租赁形式让新能源投资方配备储能 , 这样可以节约成本 , 还可以让运维有保障 。  
储能行业实现产业化发展 , 离不开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全面扶持 。上述《征求意见稿》也指出 , 要完善政策机制 , 营造健康市场环境 。明确新型储能独立市场主体地位 , 加快推动储能进入并允许同时参与各类电力市场 。建立电网侧独立储能电站容量电价机制 , 完善峰谷电价政策 , 健全 “新能源+储能”项目激励机制 。  
呼吁完善安全标准  
当前 , 一个关乎储能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便是安全 。  
近几年 , 国内外储能系统事故频发 。仅2021年4月 , 就先有韩国LG化学光伏储能系统起火 , 后有北京国轩福威斯光储充技术有限公司储能电站发生爆炸 。这些储能事故 , 对于整个行业无疑具有重要的警示意义 。  
多位业内人士告诉采访人员 , 做储能需要敬畏心 , 在储能即将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之时 , 要按照相关标准对现有在运和在建储能项目进行安全性检查、分析甚至整改 , 非常有必要 。  
事实上 , 储能系统安全问题并不简单 , 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作 , 需要企业具备系统性思维 。  
田志国说 , 对于储能系统整个过程 , 要具有控制能力 , 而不仅仅是一个买卖而已 。同时 , 选择的电芯及其PACK组件必须要经过检测 。此外 , 整个储能系统设计 , 包括安全可靠性设计、消防系统设计都要有整体考虑和理解 。  
“只有站在系统的角度考虑 , 安全措施做足了 , 系统方案优化才是有价值的 。”陈志解释 , 从电芯采购、电池PACK开发、电池簇生产 , 再到整个直流的集装箱设计 , 实现与交流侧的管理配合 , 以及PCS、BMS和EMS之间的协调配合 , 这都要经过大量严谨的工作 。如整个集装箱设计 , 要结合使用环境和应用场景 , 保持电池在一个舒服状态下工作 , 尽量保持电池一致性 , 最大可能提高充放电容量 , 才有利于系统稳定运行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