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池穴的位置及功效( 三 )

  
名解  
(1)风池 。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 。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 。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 。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  
(2)热府 。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 。府,府宅也 。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 。  
理同风池名解 。  
(3)足少阳阳维之会 。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  
气血特征  
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  
运行规律  
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  
功能作用  
壮阳益气 。  
治法  
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  
4.风池穴的功能是什么?  
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在《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这样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陷者中,手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  
〖取穴方法〗人体风池穴位于项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  
〖解剖〗在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附着部之间的凹陷中,深层为头夹肌;有枕动、静脉分支;布有枕小神经之支 。  
〖主治疾病〗头痛,眩晕,颈项强痛,目赤痛,目泪出,鼻渊,鼻出血,耳聋,气闭,中风,口眼歪斜,疟疾,热病,感冒,瘿气,落枕 。  
〖人体穴位配伍〗配合谷穴、丝竹空穴治偏正头痛;配脑户穴、玉枕穴、风府穴、上星穴治目痛不能视;配百会穴、太冲穴、水沟穴、足三里穴、十宣治中风 。  
〖刺灸法〗针尖微下,向鼻尖方向斜刺0.5~0.8寸,或平刺透风府穴;可灸 。  
〖附注〗足少阳、阳维之会 。  
风池穴足少阳阳维之会 。  
〖别名〗热府穴 。  
〖穴义〗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  
〖名解〗  
(1)风池 。风,指穴内物质为天部的风气 。池,屯居水液之器也,指穴内物质富含水湿 。风池名意指有经气血在此化为阳热风气 。本穴物质为脑空穴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外部之热,水湿之气胀散并化为阳热风气输散于头颈各部,故名风池 。  
(2)热府 。热,指本穴气血性热温高 。府,府宅也 。热府名意指本穴气血的变化为受热膨胀 。  
理同风池名解 。  
(3)足少阳阳维之会 。本穴吸热胀散的阳热风气不光传输胆经,同时亦输向阳维脉所在的天部层次,故为足少阳阳维之会 。  
〖气血特征〗气血物质为受热胀散的阳热风气 。  
〖运行规律〗循胆经输向头之各部及外走阳维脉 。  
【风池穴的位置及功效】〖功能作用〗壮阳益气 。  
〖治法〗寒则点刺出血或先泻后补或灸之,热则泻针出气 。  
5.风池穴主要作用是什么?  
风池穴是人体的穴位,别称热府穴,在头额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所属经络为足少阳胆经 。其穴义是胆经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阳热风气 。  
风池最早见于《灵枢·热病》篇,在《谈谈穴位的命名》中这样说:“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头顶之上,惟风可到,风池穴在颞颥后发际线者中,足少阳、阳维之会,主中风偏枯,少阳头痛,乃风邪蓄积之所,故名风池 。”  
人体风池穴位于颈部,当枕骨之下,与风府穴相平,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 。  
项部枕骨下,斜方肌上部外缘与胸锁乳突肌上端后缘之间凹陷处 。当风府与翳风之间,或颞骨乳突尖(下端)与第二颈椎棘突之间连线的中点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