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间|孩子一进房间就锁门,是因为信任崩塌吗?

文丨团妈  
《我不同意》最新一期节目里聊到了“假期在家,孩子该不该锁卧室门”的话题。节目里,我们能看到小朋友们各执一词,有理有据。但节目之外谈论这个话题,团妈发现,其实现在小学低龄段的孩子们普遍还没有这样的焦虑,锁不锁门对他们来说没有多大差别。  
但是在五六年级乃至初中进入青春期的阶段以后,锁卧室门好像成了很多孩子顺其自然的一件事,他们总会有意无意的习惯关上自己的门。而对于大多数的父母,锁门仿佛也是一件难以接受的事情。  
孩子为什么要锁门,是因为想在里面玩游戏,做一些“坏事”吗?还是在向我宣誓主权?那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一种公然的对抗。  
“我为什么要锁门”  
--“你为什么要锁门呢?”  
--“这不是一件显而易见,大家都会做的事情吗?”一开始问鹿园这个问题,她表现出非常不理解的样子,在她的潜意识里,锁门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在家,只要有机会,鹿园就会把自己房间的门锁得紧紧的。还记得小学时,一次爸爸喝酒醉之后,鹿园因为害怕就躲到了房间,把房门锁起来,没想到一会儿房门直接被踹开,她至今都记得那块从门上飞出来的锁。  
鹿园的妈妈是一名小学老师,爸爸是一名警察,在他们家,妈妈一直是比较强势的那个人,从小到大,被管控的事涉及到方方面面:上什么学校,学什么兴趣班,和谁交朋友,买什么样的衣服……因为工作压力的原因,爸爸爱喝酒,而几乎每次喝完酒之后吵架就成了家常便饭。父母时不时突然爆发的争吵,总是让颜园措手不及,当时还三四年级的她更不知道怎么处理。然后房间成了她唯一的暂时的避风港。  
“我也害怕被骂,然后就想躲进房间假装不知道,等他们自己吵完。”对她来说,锁门是一个可以让她避免卷入吵架的虚设屏障。“你虽然知道门是关不住,但是这个虚设的屏障也会让我相对有安全感一些。”  
独立的空间是她太想拥有的东西。她甚至会对在周六早上要出去办事的爸妈说:“你们能晚点回来吗?让我一个人在家待一会儿。”当然,得到的回答是:“这是我的家,你凭什么不让我回来。”  
好像大多数的孩子期待着和父母多一些时间相处,但是对于鹿园来说,一个人在家的时刻是多么的难得。“我被管控的事涉及到方方面面,所以只想有一点点自己的空间,觉得在这片小天地里是可以稍微由我做主的。”  
房间|孩子一进房间就锁门,是因为信任崩塌吗?  
文章插图  
  
在《我不同意》节目录制的现场,团妈也找到了一些经历了整个青春期锁门阶段的“叛逆者们”。赵亮是一名刚结束高考的准大学生,他填报的学校在北京。要离家这么远,对于他来说好像没有什么不舍或是留恋,除了对新生活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去了大学爸妈就更管不了我了。仿佛是在进行一场逃离运动。  
他与鹿园的自我保护不一样,用他的话来说,他的锁门是一场自我意识觉醒的自由争取之战。  
他的“反叛”是从六年级左右开始的,“那时候我任何事都不能自己做决定,就好像是你的意识突然觉醒,然后也一下子走向了另一个极端。只要在家,想待在房间里的每一秒钟都想锁门。”  
他的房间是没有钥匙的,在家里他会待在屋子里,把自己反锁起来,等到父母出门了,他就会到客厅活动,出门的时候就收起所有不想让父母知道的东西。  
--“这些东西有些什么呢?”  
--“比如一些课外小说,或者是游戏相关的东西,还有一些零零碎碎自己的东西,反正他们觉得一切和学习无关的东西都是不好的。”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