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七夕节( 四 )

  
以“七曜”计算现在的“星期” , 在日语中尚有保留 。  
“七”又与“吉”谐音 , “七七”又有双吉之意 , 是个吉利的日子 。在台湾 , 七月被称为“喜中带吉”月 。因为喜字在草书中的形状好似连写的“七十七” , 所以把七十七岁又称“喜寿” 。  
“七夕”又是一种数字崇拜现象 , 古代民间把正月正、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再加上预示成双的二月二和三的倍数六月六这“七重”均列为吉庆日 。  
“七”又是算盘每列的珠数 , 浪漫而又严谨 , 给人以神秘的美感 。  
“七”与“妻”同音 , 于是七夕在很大程度上成了与女人相关的节日 。  
【七夕节别称】  
牛郎织女(刻纸)一  
双七:此日月、日皆为七 , 故称 , 也称重七 。  
香日:  
俗传七夕牛女相会 , 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 , 以至满天飘香 , 故称 。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 , 一年才能一相遇 , 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  
巧夕:  
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 , 故称 。  
女节:  
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 , 故称女节 , 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  
兰夜:  
农历七月古称“兰月” , 故七夕又称“兰夜” 。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 , 故称之 。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 , 故称 。  
4.七夕的由来?怎么日本也有七夕的?  
七夕的由来与传说  
七夕乞巧 , 这个节日起源于汉代 , 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 , 人俱习之”的记载 , 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 。后来的唐宋诗词中 , 妇女乞巧也被屡屡提及 , 唐朝王建有诗说“阑珊星斗缀珠光 , 七夕宫娥乞巧忙” 。据《开元天宝遗事》载:唐太宗与妃子每逢七夕在清宫夜宴 , 宫女们各自乞巧 , 这一习俗在民间也经久不衰 , 代代延续 。  
宋元之际 , 七夕乞巧相当隆重 , 京城中还设有专卖乞巧物品的市场 , 世人称为乞巧市 。宋罗烨、金盈之辑《醉翁谈录》说:  
“七夕 , 潘楼前买卖乞巧物 。  
自七月一日 , 车马嗔咽 , 至七夕前三日 , 车马不通行 , 相次壅遏 , 不复得出 , 至夜方散 。”在这里 , 从乞巧市购买乞巧物的盛况 , 就可以推知当时七夕乞巧节的热闹景象 。人们从七月初一就开始办置乞巧物品 , 乞巧市上车水马龙、人流如潮 , 到了临近七夕的时日、乞巧市上简直成了人的海洋 , 车马难行 , 观其风情 , 似乎不亚于最盛大的节日--春节 , 说明乞巧节是古人最为喜欢的节日之一 。  
关于牛郎织女的传说  
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传说相连 , 这是一个很美丽的 , 千古流传的爱情故事 , 成为我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  
相传在很早以前 , 南阳城西牛家庄里有个聪明.忠厚的小伙子 , 父母早亡 , 只好跟着哥哥嫂子度日 , 嫂子马氏为人狠毒 , 经常虐待他 , 逼他干很多的活 , 一年秋天 , 嫂子逼他去放牛 , 给他九头牛 , 却让他等有了十头牛时才能回家 , 牛郎无奈只好赶着牛出了村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