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课|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这堂“必修课”家校不容缺席

必修课|提升青少年媒介素养:这堂“必修课”家校不容缺席  
文章插图  
  
暑假期间,孩子的手机管理成为家庭教育的难题。隐匿在孩子手机后的网络世界有哪些“隐秘的角落”?虚拟世界会对孩子的精神成长带来哪些影响和风险?又该如何把控?  
一个事实是:青少年的“触网”年龄越来越小,数量越来越庞大。2020年,我国未成年网民规模达到1.83亿,未成年人的互联网普及率为94.9%。  
担忧由此而起。和儿童读物及影视作品有相对明确的分级管理机制不同,充斥各种信息的社交平台尚未启动分级监管。不少家长、老师反映,为争夺热点、收割流量,部分平台的热门话题时常以标签引流,从娱乐八卦、个人隐私到刑事犯罪细节,把“带节奏”的社会问题设置成热点,吸引更多用户参与,这本身是一种营销策略,却把大量未成年“围观者”裹挟其中,很容易让青少年意外“触礁”。  
不少学者指出,青少年媒介素养提升亟需成为一门“必修课”,纳入家校共育的范畴。比限制孩子用手机时间更重要的是,让孩子在互联网上有正确的“冲浪”姿势。毕竟,身为“互联网原住民”的00后、10后,理应有足够的能力驾驭信息,而不是被虚假信息蒙蔽,被无良信息带偏方向!  
戾气之下,一些未成年人戴着“面具”上网  
一项全国调查显示,我国超过三分之一的小学生在学龄前就开始使用互联网,而且呈逐年上升趋势。有8%的未成年网民通过网络参加粉丝应援,其中主要参与者是初中生。  
打开青少年频繁出没的游戏社区、社交媒体及短视频平台,从“饭圈应援”到拿恶语骂人的“祖安文化”等屡见不鲜。由于不少网络“黑话”由英文字母甚至数字、符号缩写而成,导致不少家长看不懂、老师管不到,一度成为家校共育的真空地带。  
“太可怕了!我去看了一眼孩子的朋友圈,有些网络评论真是充满戾气,简直没法入眼。”一名80后家长感慨,纵然孩子的手机设有青少年保护模式,单靠家长设置一个密码,恐怕挡不住这么多负面信息的侵袭,监管孩子的上网行为更是有心无力。  
最典型的是“饭圈”已经变成了一个“怪圈”,对青少年影响极大。日前,有部分艺人因个人行为挑战社会道德底线和公序良俗,引发批评。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后,有不少粉丝为了给“爱豆”洗地,置是非于不顾,在各大平台留言,其中就有不少是未成年人。  
在潮流的裹挟下,不少辨别能力不强的未成年人深受其害,留下心理阴影;也有孩子则被“带节奏”,不自觉地成了网络暴力的施暴者。  
戾气之下,一些未成年人戴着不同的“面具”上网。90后网友“小伍”自述,在美剧《权力的游戏》热播后,她在网络发表了一段对人物角色珊莎·史塔克的看法,随即引来珊莎忠实粉丝连续三天的谩骂。她在翻查微博后发现,自己遭遇的“网络流氓”居然是一名在校生,且微博内容多为与学习相关的正能量内容。“小伍”想不通,为什么这样一名“娴静”的女孩竟然可以如此疯狂。  
“爱发声”的年龄特质,让他们成为“待收割的流量”  
平时在学校“没声音”的孩子,为什么在网上会是另一张面孔?言辞激烈,不分青红皂白“互撕”,究竟哪来这么大的戾气?  
同济大学教育评估研究中心主任樊秀娣尝试从心理学角度给出分析:12-18岁的未成年人正处于“心理断乳期”,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觉醒,喜欢表达自己的观点。从人的成长角度看,这本身是一种进步,但由于这一群体心智发育尚未成熟,情绪控制能力较弱,容易走极端,常有一些非理智的表达。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