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此文,我对赚钱的认知彻底崩塌了!( 二 )
你想想 , 类似的情景 , 在生活中何其常见:
看到同事指出自己的错误 , 就觉得同事在排挤自己 , 还找出了不少同事排挤自己的“证据”哪怕对方很有可能只是就事论事;
觉得爱人不喜欢自己了 , 那看什么都觉得对方变了心 , 对方迟点回信息也一定是变心了 , 而不是因为对方工作实在很忙 。
请记住一句话 , 你看到的往往只是你想看到的 。 当你带着情绪去看待问题 , 往往就是掉进认知的陷阱里 。
2
误区二:达克效应
达克效应(D-Keffect) , 全称为邓宁-克鲁格效应(Dunning-Krugereffect) , 指的是能力欠缺的人在自己欠考虑的决定的基础上得出错误结论 。
通俗点解释 , 就是谢博德博士说的:“总有一些人认为自己什么都懂 , 或者低估自己不懂的事情 。 ”
这个效应是由社会心理学家邓宁和克鲁格联合发现的 , 他们通过对人们阅读、驾驶、下棋或打网球等各种技能的研究发现:
在幽默感、文字能力和逻辑能力上最欠缺的那部分人总是高估自己 , 当他们实际得分只有12%时 , 却认为自己的得分在60%以上 。
为此 , 邓宁和克鲁格发表文章 , 总结出了“达克效应” , 并指出人们经常呈现的特点:
“能力差的人通常会高估自己的技能水准;
能力差的人不能正确认识到其他真正有此技能的人的水准;
能力差的人无法认知且正视自身的不足 , 及其不足之极端程度 。 ”
之所以会普遍出现这种情况 , 是因为大部分人为了满足自己的自信心 , 总是倾向于过分高估自己的能力 。
简单来说就是:自己不行又不承认 , 还觉得别人也不行 。
如果你不觉得自己曾犯过这样的错误 , 那你很有可能已经掉入“达克效应”的陷阱里 。
“能力差的人 , 通常会高估自己 。 ”——还记得这句话吗?
举个例子 , 不少人都爱骂中国足球 , 觉得水平低 , 换谁上去也能踢 , 甚至有人向国足宣战:你们和我们校队踢一场球 , 能赢吗?
对于这种想法 , 韩寒就曾写过一篇文章《我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 说起自己20多岁的时候 , 曾经和一群五年级左右的职业儿童预备队踢球 。
韩寒是校队成员 , 几个球友也都是上海高中各个校队的优秀球员 , 对手只是一群小学生 , 哪怕是职业预备队的成员 , 他们也是信心满满 。
结果 , 上半场20分钟 , 他们就被灌了整整20个球 , 进球0个 , 传球成功不到10次 , 其他时间都被小学生当狗遛 。
最后下半场也不踢了 , 对方教练说不能和这样的对手踢球 , 会影响小队员们的心智健康 。
以至于后来朋友看球时爱骂街 , 他只是在旁边笑而不语 , 因为他“曾对那种力量一无所知” 。
孔子曾说:“真正的知识 , 是要知道一个人无知的程度 。 ”
莎士比亚也说:“傻瓜认为自己是明智的 , 而聪明人则认为自己是个傻瓜 。 ”
很多事情 , 真的没我们想得那么简单 , 多一分尊重 , 不要老是自以为什么都懂 。
倘若总是觉得自己很厉害、别人很糟糕 , 那其实是忽视了自己的缺失和薄弱 , 永远不可能有提高的可能 。
一个人的病什么时候最难好?在他不觉得自己有病的时候 。
一个人什么时候最难提升自我?当他觉得自己已经足够好的时候 。
不要让达克效应 , 阻碍了你向上生长的道路 。
3
误区三:认知失调
谢博德博士在演讲中说了一个故事:
2017年飓风哈维登陆美国得克萨斯州休斯顿市 , 3天之内降雨50英寸 , 整个城市都陷入了一片汪洋之中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