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晚报评论:最好的算法就是“不算计”

近日 , 国家网信办、工信部、公安部、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联合发布《互联网信息服务算法推荐管理规定》 , 自2022年3月1日起施行 。 规定明确 ,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向用户提供不针对其个人特征的选项 , 或者便捷的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选项;用户选择关闭算法推荐服务的 , 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应当立即停止提供相关服务;不得根据消费者的偏好、交易习惯等特征利用算法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施不合理的差别待遇等 。
算法推荐如同“读心术” , 能根据用户的年龄职业、兴趣习惯、消费水平等特征绘制不同的画像 , 从而把用户一心想看的信息、接受需求的服务直接推到用户面前 。 各类网络平台神机妙算的高超本领 , 增加了平台的用户黏性 , 提高了用户的上网效率 。 不过 , 一些平台由此走上算法滥用的歪路 , 出现了算法歧视、“大数据杀熟”、诱导沉迷等问题 。 此外 , 数据抓取在前、内容审查后置的机制 , 还导致虚假信息漫天飞舞 , 偏激仇恨等内容被推上榜单 , 网络舆论屡被带偏;用户在坐享信息推送服务的同时也被限制了视线范围 , 看似在网络的海洋里冲浪 , 其实一直在熟悉的孤岛上张望 。
剖析算法的种种不合理应用现象 , 无非是平台打着迎合用户的幌子 , 靠算法的工具算计用户 , 既影响正常的传播秩序 , 有悖公序良俗 , 也侵害了网民的合法权益 , 甚至违反法律 。 此次四部门出台管理规定 , 正是基于种种算法症结 , 向算法推荐服务提供者提出不可为清单 , 力求把算法推荐服务纳入规范健康的发展轨道 , 同时 , 也从管理机制层面掐断不良内容的传播渠道 , 维护网络空间的主流价值导向 , 从而提升化解算法推荐安全风险的能力 , 保障用户的基本网络权益 。
平台不能因为算法推荐的好用性 , 就忽视了用户对该项技术的适用感;技术的初衷是为网民谋利 , 不该成为操控舆论和用户行为的手段 。 当然 , 除了管理规定上的约束 , 对于算法推荐还需要更多综合治理 , 尤其是引入能与平台博弈的评估机制 , 同时加强能震慑平台行为的监管力量 。 总之 , 不以算计用户为目的的算法推荐 , 才是会受到用户好评、会促进网络健康、真正该得到支持和推广的好技术 。
来源 北京晚报
采访人员 辛音
【北京晚报评论:最好的算法就是“不算计”】流程编辑 邰绍峰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