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停车三强格局成形,泊链产业互联模式优势渐显

智慧停车三强格局成形,泊链产业互联模式优势渐显
文章图片

1月4号 , 中国停车数据互联互通平台泊链联盟发布了“2022年元旦·泊链停车数据报告” , 数据显示 , 元旦期间 , 泊链联盟联网交易订单支付笔数突破211.8万单 , 联网交易停车场数突破33872个 。
数据背后 , 不难看出 , 中国智慧停车市场正在快速增长 。 该行业经历了基础信息化、平台联网化、无人化管理三个发展阶段 , 截至2021年5月.中国智慧停车处于发展3.0阶段 。 停车场实现无人化收费 , 车主从入库、缴费到出库一系列操作皆自助完成 。
显然 , 智能化停车系统的渗透率还将进一步提升 , 行业存在着巨大的“掘金”机会 。 从目前联网交易停车场数量、联网交易订单支付笔数和模式上来看 , 智慧停车行业形成了:泊链、捷顺、科拓“三强争霸”的新格局 。
智慧停车行业“泊捷科”三强争霸
近年来 ,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快速提高 , 汽车出行越来越普遍 。 数据显示 ,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增长迅猛 , 截止2021年9月 , 全国机动车保有量达3.9亿辆 , 其中汽车保有量达2.97亿辆 。
且根据汽车工业协会数据显示 , 中国每千人汽车保有量仅为173辆 , 远低于美国的837辆、澳大利亚的747辆和日本的591 。 对比发达国家水平 , 我国汽车保有量仍有较大发展空间 。
而与日益增长的汽车保有量相对应的是 , 全国停车泊位总量严重不足 。 根据公安部交通管理局数据显示 , 国内大城市小汽车与停车位的配比为1:0.8 , 中小城市约为1∶0.5 , 远低于发达国家的1∶1.3 。 来自2020城市停车博览会上的数据显示 , 2016年以来 , 每年的新增泊位需求在3000万个左右 , 而实际新增数量不到100万个 , 远低于市场需求量 , 保守估计现下停车位缺口超过8000万个 。
“停车难”、“停车时间长”、“车位浪费”、“缴费慢”已成为国内各大城市的通病 。
与此同时 , 停车行业也正面临着产业升级的巨大需求 。 数据统计 , 全国停车场数量在100万家以上 , 但大部分停车场的设备过于落后 , 比如大部分车场都是闸机加本地管理系统 , 支持电子支付的停车场仅占20%左右 。
但是 , 停车场在线化、电子支付化、无/少人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 停车场的运维和运营也在由单一的车场所有权主体运营向第三方代运营的运营方式转变 。
城市智慧停车行业应运而生 , 成为新兴的朝阳行业 。 智慧停车的核心是对停车场资源的优化和整合消除停车场信息系统孤岛的现象 。 通常来说 , 智慧停车是通过视频AI识别、云平台、线上支付、移动应用等技术的综合应用 , 实现停车场管理的智能化和业务的线上化 , 使车主停车简单快捷 , 也有利于实现停车场经营的堵漏、降本、增收 。
近几年 , 智慧停车业务在一线城市已经形成有效的市场示范效应 , 应用范围和用户规模不断扩大 , 目前已逐步向全国范围辐射 , 进入高速发展期 。 数据显示 , 2016-2020年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不断增长 , 2020年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达154亿元 。 中商产业研究院预测 , 2022年我国智慧停车市场规模将达200亿元 。
智慧停车三强格局成形,泊链产业互联模式优势渐显
文章图片

数据来源:中国智能交通协会、中商产业研究院整理
国内最早开始探索智慧停车的城市是深圳市 , 早在2003年 , 深圳市就在地王大厦书城地区开展了智慧停车试点 。 而智慧停车行业真正迎来发展 , 则是从2013年以后开始的 。 彼时 , “车牌识别“技术的出现颠覆了整个智慧停车行业 , 我国的智慧停车行业从“停车取卡”时代进入了“车牌识别”时代 。 技术的变革也激发了一众创业者的创业热情 。 目前市场中提供智慧停车相关服务的企业 , 基本都是在2013年以后进入市场的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