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 , 是否有可能利用科幻来实现成都文化“升维” , 让成都拥有一个更现代的、面向未来的文化状态 , 并撬动更多产业?在他眼中 , 世界科幻大会将是一个绝佳的契机 。
“大会过后 , 当成都在世界范围内被冠以‘科幻之都’的标签时 , 外界可能会对成都抱有更多关于科幻的期待 。 ”他说 , 科幻需要“破圈” , 但目前 , 成都还未出现标志性的、可进入的科幻场景 , “成都科幻氛围挺好的 , 可到底有啥是可以去看、去玩的科幻内容呢?”
怎样做?他认为 , 成都可以整合周边区域的文旅资源 , 如将既有的自贡恐龙园、成都科技馆 , 以及大量的高新技术企业 , 多方合力形成新文化空间 。 此外 , 许多高科技介入的场景 , 也有很大想象空间 。 比如 , 游客在成都吃火锅看变脸的时候 , 能不能加点未来感;或者 , 在一些园区可以探索落地一些可步入的、含有科幻元素的空间 , 让不具备太多科幻知识背景的普罗大众 , 也可以近距离感知科幻 , 等等 。
“在舒适的环境里自然地呈现科幻元素”
新年计划 科幻艺术进社区
一些想法和实践 , 今年也将迎来新进展 。
姜振宇有一个持续了五六年的科幻作家访谈计划 , 眼下已经积累了包含刘慈欣在内的十余位知名科幻作家 , 有几家出版社正在接洽 , 这个项目将对中国科幻历史和科幻文化进行普及和教育 。
他也计划将科幻艺术推进社区 。 在他的设想中 , 未来可以和一些先锋社区合作 , “在舒适的环境里自然地呈现科幻元素” 。 比如 , 和国内各地的高校合作设计一场科幻毕业作品全国巡展 , 最后落地成都社区 , 成为常展 。
他还有一个更大的“野心” , 那就是和圈内小伙伴一起 , 让中国科幻在国际上拥有一定话语权 , 变成有别于欧洲科幻和美国科幻的又一类科幻 。 他坚信 , 中国的社会发展及审美逻辑都异于前两者 , 一定会有一种独属于中国科幻的某种特质 。 找到这种特质 , 并且把它讲出来 , 这是一个庞大的命题 。
姜振宇习惯在参与各种学术研讨会、科幻圈活动的时候都带着女儿 , 一方面 , 他希望女儿提前进入科幻的宇宙 , 但同时也希望她做一些寻常小朋友会做的事情 。
【姜振宇:让世界科幻大会带动成都科幻“支棱”起来】“那你希望未来她也走科幻这条路吗?”采访人员问 。
“我希望科幻是她生活的组成部分 , 但不要被科幻所限制 。 ”他说 , 当下科学的发展已远远超出了科幻作者的想象力 。 科幻是他们的标签 , 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只能搞科幻 。 比如 , 在实验室里 , 他偶尔也客串平面设计 。
从女儿的成长之路上 , 他也惊喜地发现 , 科幻 , 正走进大众生活 。 最直接的展现是 , 动画片里出现了大量科幻元素 。 比如 , 《汪汪队》里的“超威狗狗”;重制版的《舒克和贝塔》 , 故事情节虽然一样 , 但开的坦克和飞机 , 已经不是原来的坦克和飞机了 。
他又提及 , 孩子刚出生时 , 他焦虑找不到好的科幻绘本 , 于是自己亲自动手翻译了一个外来科幻绘本 , 还参与制作了配套的AR模型 。 可等到孩子长到读绘本的年纪时 , 他发现这几乎都用不上了 , 因为“到处都有科幻绘本” 。 “所以等她长大后 , 应该也不需要专门来搞科幻了 。 因为那时候 , 生活到处都有科幻 。 ”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采访人员 彭祥萍 摄影采访人员 吕国应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