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图片
一戴上那副颇具未来感的眼镜 , 姜振宇就感觉自己很“drama”(戏很足) 。 他站在一幅艺术作品前仰望 , 墙上投射出一块斗篷形状的阴影 , 就像科幻电影里常出现的场景一样 。
在科幻圈 , 提起姜振宇 , 人们总习惯性地带着“中国首位科幻博士”的头衔 。 但姜振宇说 , 他其实一直不太喜欢这个头衔 。
姜振宇博士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 ,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拿到了儿童文学专业科幻方向的学位 , 也因此成了“中国首位科幻博士” 。 目前 , 他任职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中国科幻研究院 。
在姜振宇看来 , 这个头衔“挺尴尬的” , 因为国内目前的学科设置还不足以支撑这个称呼 。 “但它又具备非常强烈的社会传播效应 , 可以满足大众的心理期待 。 ”他说 , “这会让人觉得 , 搞科幻也是一件正经事儿 。 或者是 , 哎 , 中国的科幻 , 一下子‘支棱’起来了 。 ”
岁末年初 , 在成都一家社区美术馆旅舍里 , 姜振宇用一个小时的时间 , 讲述了新的一年里 , 他将奔赴的星辰大海 。
不停追赶“最后期限”的2021年
脱稿演讲 成了他的专长
姜振宇说话语速快且急 , 说着说着就开始“聊八卦” , 聊着聊着就开始笑 。 和他聊天时 , 你很难将他和“搞学术研究的”这几个字联系起来 。
采访那天 , 他挂着明显的黑眼圈 , 笑称那是因为在过去一年里 , “不停追赶deadline(最后期限)”所致 。
在他的deadline中 , 老师、研究者、成都申幻成员、奶爸等各种角色交织 , 工作、家庭相互“挤占” 。 “后来发现当浸入每个角色 , 尤其是孩子长大后 , 就很难平衡每一个头衔和每一个‘斜杠青年’了 , 只有靠不睡觉 。 ”说完 , 他指了指自己的黑眼圈 。 时间很少 , 脱稿演讲 , 也因此成了他的专长 。
事实上 , 在学校 , 上课只占了姜振宇十分之一的工作量 。 他还有大量的学术会议要参加 , 以及读论文、写论文 , 指导学生读论文、写论文 。 这之外 , 泡在川大的中华文化传承与全球传播数字融合实验室里搞研究 , 成了他乐此不疲的一件事 。 他常在他所在的“数字大文学与场景沉浸”分实验室里熬通宵 , 摸索项目管理的逻辑 , 设计具体实验方案 , 甚至包括安排实验室里的设备和布置等等 。
简单来说 , 这个实验室 , 就是面对数智时代 , 利用各类AI、算法、建模 , 将文学研究中关键性的文本、概念、事件、线索等 , 整合在同一个研究框架当中 。 “算法得出的结果 , 远超靠直觉阅读所得到的结论 。 ”
姜振宇将这份工作形容为“就像是科幻小说里的实验场景变成了现实 。 我在做的 , 简直就是小说里写的事儿” 。 他透露 , 今年 , 实验室将陆续有相关成果和论文推出 。
世界科幻大会举办权花落成都
绝佳契机 推动文化“升维”
2021年年底 , 经过了两年的努力 , 2023年第81届世界科幻大会的举办权最终花落成都 , 姜振宇深度参与了成都的前期申幻工作 。 申幻成功后 , 如何让世界科幻大会在成都留下更多东西 , 是他一直思考的问题 。 “
“人们提起成都时 , 第一反应永远是火锅和熊猫 。 ”他说 , 事实上 , 让很多人忽略的是 , 成都其实是一个充满未来感的城市 。 过去几年里 , 姜振宇一直在参与中国科幻产业报告调研工作 。 他发现 , 成都具备良好的科幻产业发展条件 。 一个细节是 , 无论走到哪儿 , 都能发现科幻迷 , 他们散布于各个产业 。 而当天采访所在美术馆的老板 , 就是一位科幻迷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