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保险下架潮,行业如何消化拐点之痛?( 二 )
“出道即巅峰 , 回首意难平” , 某从业者从一家中型保险集团的互联网团队离开之际 , 他如是感慨 。 在他看来 , 保险网销的价值并不止保费 , 而在客户 , toC的能力是互联网保险的真正价值 。 对于互联网保险人才的大量流失 , 他用“聚是一团火 , 散是漫天星”来形容 。 一个旧时代的结束也是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 互联网保险行业正在经历从粗狂的流量增长到精细化运营过程的过渡 。
规范手续费
在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实施临近期间也出现一些行业乱象 , 不少营销机构进行停售前产品炒停营销 。 甚至有代理人在朋友圈误导全行业互联网保险都停售 , 引导走代理人销售渠道 。 这显然是误导性的 , 实际上消费者仍然可以正常购买一些保险公司的互联保险产品 。
此外 , 根据《通知》要求:保险期间一年及以下的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预定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35%;保险期间一年以上的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首年预定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60% , 平均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25% 。 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须在精算报告中列明中介费用率上限 , 项下不得直接列支因互联网人身保险业务运营所产生的信息技术支持和信息技术服务类费用 , 不得突破或变相突破预定附加费用率上限 。
这意味着保险公司支付给中介机构的手续费上限将会被严格控制 。
有观点认为 , 手续费竞争背后是保险产品缺乏创新、结构单一 , 各保险公司的业务基本上都集中于简单的寿险、年金及意外伤害保险等 , 同质化现象严重 , 替代性强、存在感弱 , 缺乏核心竞争力 , 只能被迫进入价格竞争的恶性循环中 , 不利于保险公司长期稳定经营 。
一位接近监管的行业人士认为 , 监管此番规定的良好初衷是保险公司没有地方走费用 , 保险公司就给不出去费用了 , 可以反过头来倒逼公司只能产生真实的费用 。
但其认为 , 监管部门对意健险这些短期险的管理不应该简简单单的以费率为抓手这么一个做法 。 对费率的管控实施起来需要一个比较漫长的过程 , 以及内部和外部博弈的过程 。
也有财险公司意健险负责人认为 , 保险期间一年及以下的互联网人身保险产品预定附加费用率不得高于35%的规定 , 对财险公司而言不利 。 “同样是医疗险 , 一些诸如6年期医疗险等长期产品就可以第一年给渠道方60%费用 , 而财险公司经营的医疗险本质上与长期医疗险差别并不大 , 但只能给35%费用 , 使得财险公司在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 ”他表示 。
在他看来 , 意健险的市场远远未饱和 , 覆盖率以及普及率还有非常大的空间 。 因此意健险险种的管理方式并不适合于简单地直接框死 , 应该要用更贴合行业实际的方式允许市场充分竞争和健康发展 。
此外 , 面对个险营销员增长乏力 , 个险新单保费下滑 , 银保业务下滑等现实压力 , 原本寄希望互联网渠道弥补保费空缺的中小保险公司 , 在新规出台之后亦将面临现金流压力 。
银保渠道面临变局
除了传统的互联网保险 , 同样受互联网人身险新规影响巨大的还有银保业务 。
此前对于手机银行、电子银行投保的业务是否属于互联网保险业务一直没有定论 , 此次人身险新规明确这类业务不属于互联网保险业务 。 按照新规定要求 , 手机银行投保、电子银行投保 , 这一类业务主要针对银行开卡、持卡客户 , 进行非公开互联网链接的投保销售 , 仅仅只是简化投保的工具 , 这类模式使用的是银保产品 , 需在有分支机构的区域经营 , 应符合《商业银行代理保险业务监管办法》等规定 , 满足网点“1+3”、双录、长险占比等一系列监管要求 。 因此 , 有银行机构担忧 , 银行App从2022年起能否继续销售互联网保险产品 , 这类客单价偏低的产品是否也需要经过复杂的线下双录流程 。 而银保业务当前的发展格局亦或被打破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