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主播,让高深科学知识触手可及( 二 )


专业之外 , 冷静直接、人设鲜明是张辰亮科普的特色 。 由于面孔略方、眼睛略小、眉头微皱 , 不断辟谣水猴子 , 网友们戏称他是“藏狐君”“水猴子辟谣协会会长” 。
在分享创作心得时 , 张辰亮表示 , 视频平台是能产出灵感的地方 , “有的背景音乐或某个梗、口头禅能让我拍案叫绝 。 吸收其中的思路对科普是极有用的 。 这样知己知彼创造出的视频 , 才有可能被大众喜欢” 。
在抖音平台的科普视频里 , 点赞最高的一条来自“@重症医学科曹医生”的“猝死新闻不断出现 , 面对心跳骤停只需六分钟 , 教你真正救命术” 。 视频里曹医生用6分钟分解演示了家庭场景下心脏复苏的步骤 , 获得273万点赞 , 23万转发 , 不少人评论说:“看了很多遍 , 希望用不上 , 但必须得学会 。 ”
《报告》显示 , 在抖音知识视频评论区 , 共出现136万次“学到了”的感慨以及254万次“懂了”的欣喜 。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常务副院长陈昌凤认为 , 这些数字是用户对于能足不出户 , 以极低的时间、空间、经济成本学到不同类型知识的满足 , 是短视频平台知识属性上升、娱乐属性下降的表征 。
2、科普难在“普” , 听了还想听才是本事
去年6月 , 国务院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 , 提出深化供给侧改革 , 推动科普内容、形式和手段等创新提升 , 提高科普的知识含量 , 满足全社会对高质量科普的需求 。
让高深的科学走进寻常百姓家 , 这些科普红人有哪些“秘密武器”?
吴於人喜欢说的一个词是“好玩” 。 混沌摆永动机、斯特林热机小模型、牛顿摆、指针验电器、菲涅尔透镜……除了这些专门用于物理试验的小装置、小模型之外 , 吴於人“百宝箱”里的“玩具”简直五花八门——在她手里 , 鸡蛋、晾衣架、硬币……生活用品都有可能变身为实验器材 。
采访人员在翻看吴於人科普视频时学习到了关于宇宙射线的知识 , 只见视频中的吴姥姥右手擎起一把竹扫帚 , 左手从扫帚柄划到末须端 , 让人一下子明白:太空中宇宙射线的轨迹就像扫帚一样 , 从能量集中到渐渐减弱、分散 。
“国家的建设、发展离不开全民素质的提高 , 需要更多深入的学习和有益的科普” , 这是吴於人做科普的初心 。
吴於人告诉采访人员 , 在同济大学教《大学物理》课程的时候 , 她发现不少学生依然对物理有明显的畏难情绪 , 即便是物理专业的同学 , 也可能只是擅长做物理题 , 但并不真正热爱物理 , 缺乏好奇心和探索欲 , 眼睛里看不到光亮 。
“害怕 , 是因为不够了解;不了解 , 是因为缺乏好奇心 。 ”吴於人说 , 当下盛行的刷题式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 , 适得其反 。
和课堂上与学生面对面授课不同 , 在视频里 , 吴於人需要在有限的时间里 ,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把复杂的物理原理“翻译”出来 , 准确传达给大众 。 “最难的还是前期的创意策划脚本 , 而这部分的工作 , 很多时候都倚靠‘吴姥姥’的灵感和智慧 。 ”团队成员表示 , 好在“吴姥姥”点子多、“脑洞”大 , 而且不怕苦、累 , 常常和年轻人一起连轴转 。
其实 , 科普的难点不在“科” , 而在“普” 。
中科院院士汪品先是一名海洋地质学家 , 三年前 , 年过八旬的汪品先完成了9天3次深潜南海的任务 。 前不久 , 汪品先又凭借科普海洋知识的视频在各大平台走红 。 “做一期视频 , 可以让上百万的网友学习到海洋知识 。 大片大片的弹幕 , 像下雨一样 , 看起来很壮观 , 很令人激动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