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跌倒苹果吃饱,云计算成其救命稻草?( 三 )
前途光明 , 道路未必平坦
云服务尤其是云计算的竞争从某种角度来说就是市场份额的竞争 。 无论是哪家公司 , 只要能够占据头部份额便可以最大化地调动它的资源 , 引发马太效应 , 挤压其他对手的生存空间 。
但是 , 目前的华为云想占据头部市场以获取更大的利润空间 , 所面临的困难也确实不小 。
“中国的云计算市场在未来很有可能走向百花齐发的繁荣局面 , 而非如美国那样被仅有的几家大企业分食市场 。 ”一位业内资深人士向亿欧EqualOcean透露 。
在宏观层面 , 未来中国云计算市场将依旧保持向上发展的趋势 , 但如果单就华为云服务业务来说 , 想在短期内占据国内市场的较大份额 , 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
据Canalys发布的《2021年第三季度中国云服务市场报告》 , 2021年 , 我国云计算市场发展迅速 , 竞争日益激烈 。
数据显示 , 在2021年第三季度云计算市场中 , 阿里云、华为云以及腾讯云位列三甲 。 华为云虽位居榜眼之位 , 但与阿里云的市占率相比依旧有不小的差距 , 而与位居第三位的腾讯云相比 , 却没有明显拉开距离 。
“华为云虽成长很快 , 但是进入市场晚 , 生态发展还未成熟 , 这些都导致了华为云在云市场的份额要低于阿里云 。 ”上述业内人士表示 。
目前 , 阿里云经过了多年的发展 , 已经组建了庞大的生态体系“舰队” 。 数据显示 , 阿里云的合作伙伴数量已达1万家 , 涵盖了咨询公司、系统集成商、主流ISV等领域 。 不仅如此 , 阿里云与其合作伙伴共同服务客户达35万家 , 其间 , 与部分合作伙伴的业务规模已超过百亿元 。
与之相比 , 尽管华为云计算产业生态迅速成长 , 其合作伙伴也达到了6000余家 , 但这一水平与阿里云万余伙伴的量级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 。 除此之外 , 华为云与合作伙伴的业务规模也在亿或千万人民币级别 , 目前还没有“百亿大单”出现 。
但是 , 困难是一时而非一世 。 云计算领域毕竟是以to B市场为主而非to C , 这也使得以to B起家并成名的华为避免了“新手开局缺装备”的尴尬初创局面 。
在如今中国市场 , “华为”二字便是金字招牌 。 作为国内科技企业的龙头老大 , 要想拉起一个生态 , 相比其他企业更加容易 。 以鸿蒙系统为例 , 自2021年6月首次公开亮相以来 , 至今已有超过1900家合作伙伴加入鸿蒙智联 , 认证产品种类超过4500个 , 并且在2021年新增设备发货量突破1亿台 , 有望成为手机系统的第三极 。
同理 , 尽管入行较晚 , 但是华为要在云计算领域打造一个质量一流的生态 , 也并非不可能 。
此外 , 华为云之所以能够在短时间内迅猛增长 , 依旧和华为一贯的“舍得为技术研发做投入”密不可分 。 早在2018年 , 华为在云计算领域的专利数就较为亮眼 。 德国专利数据公司IPlytics的数据显示 , 全球拥有云计算专利最多的前十大公司中 , 中国仅有华为一家上榜 , 排名第八 。
由此可见 , 在“名声”+科研投入的双重助力下 , 华为云业务如想占据国内乃至世界的头部市场 , 从而弥补手机业务的亏空 , 其可能性非常之大 。
一代人成功的背后是几代人付诸的努力 。 华为从深圳龙岗的一家民营企业一步步成长为如今的科技巨擎 , 其背后是几代华为人的付出以及在科技领域不计代价的投入 。
而华为的努力所换回的便是海外街头随处可见的“太阳花”商标 , 以及民众对民族品牌不断上升的自豪感 。
【华为跌倒苹果吃饱,云计算成其救命稻草?】尽管华为当下正在承受着“西方某大国”的轮番打压 , 但是凭借在科技领域的多年积累 , 以及云服务、数字能源、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三管齐下的发展策略 , 华为的未来注定还会有一番作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