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代吃,盲盒卷出来的新产物( 二 )


另外在数量上 , 相比过去肯德基发售的73万份宝可梦玩具、45万份小黄人玩具 , 肯德基今年与泡泡玛特联名的手办只有26万多份 , 显得相对稀缺 。 在新的IP和复杂玩法的刺激下 , 粉丝们更加渴望拿到心仪的玩具 。
对泡泡玛特而言 , 这也不失为新IP扩大知名度的时机 。 在泡泡玛特的IP阵容中 , DIMOO并不是最头部的IP 。 相比长着尖嘴黄发的MOLLY , 贡献的营收占比一度达成4成 , DIMOO作为新IP从2019年下半年开始上线 , 正在一步步建立认知度 , 和其他自有IP共同支撑起泡泡玛特的IP体系 。
为了将新IP打造成爆款 , 设计多变的造型 , 此前推出的星座和水族馆等系列 , 使DIMOO快速收获一批粉丝 , 成为泡泡玛特成长最快的新IP 。 从DIMOO创造的收益来看 , DIMOO为泡泡玛特贡献的收入从2019年的1亿元 , 增长至2021年上半年的2.05亿元 , 占比由过去的5.9%提升至11.6% 。
泡泡玛特的“新故事”
把相对小众的潮玩带向大众市场 , 泡泡玛特开始被人们熟知 。 作为行业内首个上市的公司 , 泡泡玛特如今股价腰斩 , 已从千亿市值的位置跌落 。 眼下尝试孵化新的IP、推出子品牌“葩趣”、打造线下乐园 , 泡泡玛特也渴望找到更多可能性 。
打入Z世代圈层 , 叠加社交媒体传播的红利 , 泡泡玛特以及背后的潮玩产业 , 正在进入高速增长的阶段 。 第三方数据显示 , 2015年到2020年 , 中国潮玩行业以36%的复合年增长率发展 , 预计2022年中国潮流玩具零售市场规模将达到478亿元 。
对于泡泡玛特的发展规划 , 泡泡玛特创始人王宁曾对外分享 , 希望泡泡玛特成为中国最像迪士尼的一家公司 , 拥有大量优质IP并创造商业价值 。
靠着优质IP才能站稳市场 , 与海外知名设计师合作、挖掘新人设计师 , 泡泡玛特正加速扩充IP资源 , 推动自有IP占到全部收入的近9成 。 包括DIMOO、SKULLPANDA等新IP , 在泡泡玛特的花式推广和营销联名下 , 快速出圈 。
在泡泡玛特的商品销售收入中 , 盲盒带来的收入一度占到8成 。 为了淡化盲盒的标签 , 丰富产品矩阵 , 泡泡玛特从去年推出尺寸更大、价格更高的MEGA珍藏系列 , 打造高端产品线 。
例如泡泡玛特在去年6月份推出的Space Molly X海绵宝宝联名款 , 官方售价4999元 , 全球限售3000体 。 这些限量款手办很快在二手交易平台被炒至上万元 , 泡泡玛特也凭着这些天价“娃娃”刷了一波存在感 。
拿到一批优质IP并持续迭代 , 泡泡玛特在线下打造零售网络 , 找到新的流量入口 。 线下作为IP展示和产品销售的主要渠道 , 泡泡玛特还在不断开新店 。 财务数据显示 , 截至2021年上半年 , 泡泡玛特的线下门店达到215家 , 新增32家;机器人商店新开126家 , 达到1477家 。
追求IP多元化 , 快速铺开零售网络 , 泡泡玛特也并非时刻享受增长红利 。 在行业竞争激烈之下 , 自主IP的创新面临挑战 , 泡泡玛特的整体毛利率表现下滑 , 由2020年上半年的65.2% , 下滑到2021年上半年的63.0% 。 不被资本看好的泡泡玛特 , 上市后半年时间内市值蒸发近700亿港元 。
一方面运营主品牌 , 另一方面扶持子品牌“葩趣” , 泡泡玛特尝试用多条腿走路 。 葩趣是泡泡玛特在2016年推出的线上社区 , 为用户提供分享和交流潮玩内容的平台 , 收集了众多国内玩具品牌 , 划分出艺术家、改娃、摄影和壁纸等主要板块 。
作为独立APP和小程序商城 , 葩趣早期借助泡泡玛特引流 , 与相对小众的原创设计师合作 , 通过葩趣首发设计师作品或者独家上线 。 葩趣的诞生 , 目的为泡泡玛特筛选出一批有商业价值的IP , 挖掘有潜力的设计师 , 同时培养用户与IP和品牌的粘性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