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短时间内 , 健康码成为疫情下大部分国人的通行证、护身符 , 也支撑着过去两年艰难的抗疫和社会运转 。
西安“一码通”也是在健康码大普及时期建设的 , 目前已正式上线近2年 。 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官网披露 , 2020年2月 , 经市联防联控指挥部批准 , 由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牵头 , 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开发部署 , 西安市个人电子识别码(即“一码通”)正式上线试运行 。
这意味着西安“一码通”系统的单一来源总包商为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 , 应用部署在西安市“政务云”平台上 。 而中国电信西安分公司将工程也逐一分包出去 , 西安东软承担系统建设任务 , 杭州安恒承担安全配套建设任务 , 中译语通承担可视化工程任务 , 阿里云做得是短信服务 , 美琳数据则是做“一码通”的引擎部分 , 这些采购形式都是单一来源采购 。
一位不具名资深工程师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单一来源采购为直接采购 , 也就是说采购人指定该供应商进行采购 , 这种一般是采购人所熟悉的合作商 , 常发生在不可预见的紧急情况下 。
很多人提出质疑 , 为何不进行公开招标 , 招揽更优秀的企业来进行建设 。 袁博表示 , 公开招标并不一定更好 , 不一定谁能中标 , 这个和相关部门的招标策略相关 , 假如是最低价中标 , 最终建设的系统也不一定优质 。 单一来源采购在紧急时期 , 整个采购流程只要公开透明并没有太大问题 , 一家总包商找来自己所熟悉的分包商来进行系统开发无可厚非 。
也有网友质疑 , 在西安“一码通”建设中是否存在经费不足 , 导致系统并不能建设完备的情况 。 在西安市大数据资源管理局(汇总)2020年决算公开报告中显示 , “一码通”平台建设经费项目全年预算数为2538.22万元 , 执行数2538.22万元 。
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院网安中心测评实验室副主任何延哲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 从客观方面来看 , 这个钱确实不算充裕 , 具体更要看这些钱花到哪里去了 , 才能知道这个建设是否是高质量完成 。 不过他也表示 , 当初各地建设“一码通”这个系统 , 考虑的是短期需求 , 解决的也是当下的问题 , 谁也无法预料到疫情会持续如此之久 , 为了避免浪费 , 可能并没有更长远的规划 , 所以就导致计划赶不上变化 , 出现了较大事故 。
他进一步分析 , 西安“一码通”出现崩溃也许更在于后期的应急预案不足 。 他认为 , 层层分包的情况下 , 在效率上可能就不会太高 , 做不到快速响应 。
袁博认为 , 西安“一码通”系统出现了浪涌效应 , 一般是在人群大规模扫码或登录时出现流量峰值 , 在很短时间内超出系统最高设置值 , 此前购票网站12306也出现过很多次类似的情况 。 他分析根源可能在于最初的设计方案是不够完善 , 并没有预测到如此高峰的并发性情况 , 此外也没有做好监控 , 在正常的情况下 , 性能损耗上升异常并接近临界点时 , 就要开启应急预案 。 最为核心的一点是 , 如果异常情况发生了 , 但相关承包商没有很完备的应急预案 , 那就很容易导致长时间无法解决问题 。
如何避免
实际上 , 在西安发生两次“一码通”崩溃的事情后 , 官方给出的解释均为流量过大 。
【你的“一码通”为何会崩溃?】在“一码通”建设之外 , 西安将“一码通”等平台与政务一体化在线平台融合 , 还增加了核酸检测结果查询、疫苗接种信息查询及提醒、来返西安人员防疫信息录入、国内高中风险地区查询等功能 , 不止西安 , 其他地方政府也出现了“万码合一”的趋势 , 入学、出入境等生活场景都有可能产生相关联的接口 , 也许这在某种程度上更加大了“一码通”系统的流量承载压力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