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主播开始谈一个购物需求


从主播开始谈一个购物需求

文章图片
图1/1

欢迎关注“新浪科技”的微信订阅号:techsina
文/和菜头
来源:槽边往事(ID:bitsea)
之前我一直在猜 , 电商平台对于头部主播究竟是什么态度 , 支持、反对还是利用但是深深忌惮?今天看了晚点团队做的新闻报道《淘宝直播 , 失去一个超级主播之后》 , 终于搞清楚了这个问题 。 平台当然需要头部主播为自己完成业绩 , 但是又担心他们话语权过高 , 所以主动扶植所谓“腰部主播” , 希望四面开花 , 聚沙成塔 。 有趣的是根据报道的分析 , 能大起来的只有头 , 腰该怎么细还怎么细 , 即便粗一点之后加起来也依然敌不过一个头部的损失 。
非常有趣的实例 , 努力做到独大的平台想要培育生态 , 结果是重新投射出自己的生存环境---几株巨木参天 , 遮天蔽日 , 剩下的就只有些小花小草 。 托马斯·卡莱尔的英雄观又赢一局 。
我又想到一个问题:为什么会出现主播呢?或者说 , 为什么会出现头部主播呢?购物就是购物 , 为什么要看人介绍 , 现场使用 , 然后才决定要不要消费呢?我所能想到的有以下几个原因:
1、只有看直播才能得到足够便宜的价格;
2、只有看直播才能发现自己的潜在需求;
3、只有看直播才能直观地感受商品的特性;
4、只有看直播才能拥有陪伴感 , 解除内心孤独;
【从主播开始谈一个购物需求】5、只有看直播才能产生急迫感 , 激发购物冲动;
6、只有看直播才能基于信任和喜爱 , 决定购买 。
再看一遍这些“直播优点” , 我突然有个醒悟:这些看直播的人根本不是需要主播 , 分明是没朋友嘛 , 没生活嘛 。 仔细看上面每一条 , 在我自己的生活里经常发生 。 一年到头 , 我和我的家人和朋友之间不知道要相互邮寄多少个包裹 。 首先是在微信群里介绍亲身使用体验 , 然后分析为什么对彼此应该都有用 , 最后是直接购买快递到对方住址 。 对方用过吃过看过之后如果觉得好 , 又会去微信里询问对方店铺链接 , 自己去复购 , 有时候出于感谢还会反向赠送对方一份 。
我们不需要直播 , 我的全套咖啡机和手冲咖啡壶套件装就是这么来的 , 我的关节养护保健品和微量元素补剂就是那么来的 , 我的很多日常书籍就是那么来的 。 顺便说一句 , 最近几年我养成了新习惯:看过某本书觉得不错 , 很快能想到朋友中间有谁也会同样喜欢 , 那么我就下单再订一本送过去 。 迄今为止猜得比大数据行为分析要准 , 而且有数据分析做不到的优势:因为我们读过同一本书 , 同样喜欢 , 那么我们在下一次聚会上会有许多话题 , 可以相互印证启发 。
起码在2000年之前的人类还有一个习惯 , 那就是相互赠送礼物 , 并且附上自己手写的卡片或者是短笺 。 后来这种风俗被拆分 , 礼物去了网购 , 卡片变成了微信祝福群发 。 本来自己买礼物 , 包装 , 手写卡片 , 邮寄或者面赠是一件比较麻烦的事情 , 互联网有可能提升这种人际交往的效率 。 没想到互联网是通过拆分和毁灭实现的 , 这多年唯一的进步是群发祝福时机器知道先获取对方的ID , 这样带着称呼发过去 , 看起来更像是手工发送 。
所以我想网购这里的确存在一种需求 , 电商也的确可以做社交 , 那就是相互赠送礼品 。 现在 , 我的淘宝、京东账号、闪送里的地址簿已经很长 。 很无奈的事情 , 正常人一般都有三个地址:自己住处、父母家、单位 。 但是我要给朋友网购赠送同款的缘故 , 不得不把他们的地址也添加进去 , 于是地址簿就变得越来越长 。 经常一不留神 , 给自己下订单的时候没有注意修改地址 , 久等不到去查订单才发现送去了朋友家 , 而朋友一头雾水拿着快递心里嘀咕这就是《谁送的萝卜》还是新型快递诈骗?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