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拘泥于一线城市或核心商圈的中低端奶茶品牌在门店成本上显然压力更小 , 能够凭借大量开店抢占市场 。 中端茶饮品牌书亦烧仙草已在全国范围内开出超过7000家门店 , 客单价15元的古茗也拥有5500家以上的门店 , CoCo、茶百道、一点点、沪上阿姨等大量中端茶饮品牌的门店数量也超过1000家 , 低端茶饮品牌蜜雪冰城更是开出超过20000家店面 。
作为快消品 , 性价比无疑是更有力的竞争战略 , 但在茶末、植脂末和奶精成为奶茶行业心照不宣的默契时 , 喜茶使用现泡茶和鲜牛奶 , 采用进口新西兰知名品牌做芝士奶盖 , 选用S级新鲜水果 , 手剥新鲜果肉......这些都是能升不能降的成本 。 为了保障原材料品质 , 喜茶还自建有机茶园 , 并在芋头、生椰等多种原材料生产领域均有涉足 。
高品质的原材料或许是喜茶高定价的底气来源 , 也是喜茶无法真正降价切入中端的尴尬原因 。 不断内卷的茶饮市场需要更多的“灵感” , 但在消费降级的时代 , 高客单价茶饮似乎生不逢时 , 以高端茶饮定位的奈雪在二级市场连连败退 , 喜茶或许也开始踌躇 , 本次降价大概也是喜茶切入中端市场的一次试探 。
本次喜茶调整价格的产品中 , 至少有5款原价均超过30元 , 且均为非季节性产品 , 然而在价格调整过后 , 喜茶的产品列表中依旧有不少鲜果产品单价在30元以上 , 此轮小范围降价过后 , 喜茶如何抓住价格敏感用户的心智 , 依旧是考验 。
喜茶向下
《2019新式茶饮消费报告》中就已经提到“一线城市的茶饮市场趋向饱和 , 头部茶饮品牌向下沉市场进攻势不可挡 。 ”高端品牌早就嗅到行业风向 。
2020年4月 , 喜茶推出副牌喜小茶 , 外界将之视为喜茶试探下沉市场的动作 。 喜小茶推出之际 , 喜茶门店数量600多家 , 集中在消费能力更强的一线、新一线城市 , 彼时喜茶的规模效应、品牌势能等客观条件注定了喜小茶诞生的意义:作为喜茶在高客单价市场以外的补充 。
【喜茶降价,真心话还是大冒险?】关于喜茶和喜小茶的区别 , 官方的介绍是:“在喜茶 , 我们希望用最高标准做出最好的茶饮;但是在喜小茶 , 我们致力于提供合适、刚好的茶品 , 在合格的标准上尽可能实惠 。 ”
观察喜茶和喜小茶的产品布局也能发现 , 与灵感之茶、主张个性的喜茶相比 , 为了“刚好、合适” , 喜小茶的原材料选择稍显平庸 。
2020年 , 喜茶发布年度报告 , 喜茶TOP5产品中 , 有四款是鲜果茶 , 葡萄、草莓、蜜桃、芒果等材料的选择、运输、储存、处理等都十分考验成本控制;同时发布的喜小茶前三名:嫩仙草大满贯、原创豆花牛奶茶、原创蛋糕牛奶茶 , 都是以奶茶打底、辅之不同小料的常规茶饮 , 这些用料即使符合喜小茶“鲜奶鲜茶”的主张 , 在原料成本上也明显低于主品牌的鲜果材料 。

文章图片
图4/5
以“茶、奶、甜品”的基础组合为主 , 茶底普通 , 奶制品制作简单 , 水果也很少选取高端复杂的青提、葡萄、车厘子等 , 如果喜小茶不借助喜茶的高端名气 , 在中端市场纯厮杀 , 并没有太多优势可言 。
主副品牌关联性过强的次生效应也逐渐显现 , 与奈雪的茶推出的台盖、梨山等子品牌相比 , 喜小茶依附喜茶的感觉更加明显 。 这种品牌效应通过让渡喜茶原有的高端形象 , 为子品牌换取竞争空间 , 两者不是相辅相成 , 而是此消彼长的关系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