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悉 , 海信集团旗下拥有海信家电(000921.SZ)、海信视像、三电控股(6444.JP)三家上市公司 , 通过海信、东芝、gorenje、科龙、容声、Vidda等多个品牌经营 。 其中 , 海信视像注重于电视机相关业务 。
依托在芯片领域的独特优势 , 海信视像接连打造出叠屏电视、U7电视和广播级基准监视器等极富市场竞争力和技术含量的产品 , 形成了从芯片到整机的完备且垂直的产业链 。
始终坚持大显示战略 , 海信视像不断拓宽新赛道 , 满足日益多元化的场景消费需求 , 重新发现了屏幕和连接的价值 , 也找到了新的增长空间 。
据中金公司1月9日研报 , 中金维持海信视像跑赢行业评级 , 目标价位17.5元 , 并预测海信视像2021年归母净利润14.1亿元 , 同比增长17.95% 。
值得注意的是 , 海信视像的股价自2021年9月以来一路震荡上行 , 截至1月12日收盘 , 海信视像股价报收于14.93% , 总市值195.36亿元 。
于芝涛表示 , “从2020年开始 , 海信视像重新制定了发展策略 , 在未来5年到10年的时间里将会成为一家全球一流的系统显示提供服务商 。 ”
一方面 , 海信视像将从原先单一的画面呈现发展到“显示无处不在”;另一方面 , 未来海信面临的竞争将是研发的纵深化、产品化和产业的生态化 。
从海信交出的“成绩单”来看 , 它已形成了完整的全系列芯片产品 , 此前推出4代画质芯片并均实现量产 , 在画质赛道上形成独特优势 , 摆脱了同质化竞争 。
据了解 , 海信视像目前已经完成了产业结构调整 , 形成“1+4”多元化业务布局 。
财务数据显示 , 2021年前三季度 , 海信视像实现营业收入339.21亿元 , 同比增长23.44%;净利润6.26亿元 , 同比增长8.79%;扣非净利润3.7亿元 , 同比增长319.9% 。
从产品结构来看 , 海信视像的业务主要包括智慧显示终端和新显示新业务两大板块 。 当前 , 海信视像电视机业务市场领先地位稳固 , 新显示新业务板块也正处于快速成长期 。
根据奥维云网数据 , 2021年第三季度 , 海信视像线下、线上市占率均位居第一(销额口径) 。 内外销方面 , 产品均价提升推动内销额保持增长 , 对欧洲杯的营销投入也带动外销向好 。
除彩电外 , 海信视像的新显示新业务板块发展趋势同样向好 , 其中激光电视受益于大屏化显示带来的成本优势 , 产品渗透率以及市占率持续提升 。
此外 , 在近年来消费升级的背景下 , 人们对沉浸式大屏观影和娱乐的体验需求日益高涨 。 海信视像也顺应趋势 , 不断加强研发投入 。
21世纪经济报道采访人员查阅财报发现 , 2021年前三季度 , 海信视像的研发投入高达13.45亿元 , 2020年同期为11.83亿元 。
随着近期8K AI画质芯片研发成功 , 不仅让海信形成了覆盖显示芯片、智能芯片和光芯片的综合实力 , 也让海信已经具备了进一步研发智能电视SoC芯片的能力 。
对于未来的发展规划 , 于芝涛曾表示 , 海信大显示产业2025年收入将提升至千亿 。 他还预测 , “2022年将是全球电视竞争的拐点之年:走出几十年的性价比之争 , 彻底进入画质之争、品质之争 。 ”
【海信两年打造一颗芯 剑指千亿营收】(作者:雷晨 编辑:朱益民)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