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足够你去爱( 五 )


“但即使达到光速 , 距离的鸿沟还是无法逾越 。 阿西莫夫觉得地球之所以围绕太阳转 , 第一是无法摆脱引力 , 第二是我们需要太阳这个能源 。 如果有一天人类的技术能够使一颗行星摆脱太阳的引力并且自己获得能源不再依赖太阳 , 那么我们就完全可以离开太阳系飘走 。 这时速度就不重要了 , 因为我们自成系统 , 可以生生不息 。 不再是被动地流浪 , 而是主动地游历整个宇宙 。 ”
这时阿西莫夫提出一个问题:我们为什么要这么做?紧接着他又自我回答:我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呢?星河感慨:“过去走不了 , 现在能走为什么不走?宇宙这么大 , 我要去看看 。 阿西莫夫去世后 , 有人评价他的作品愉悦了数百万人 , 同时改变了他们对整个世界的看法 。 ”
新浪潮运动让文学回归科幻
从1965年开始 , 科幻界掀起了持续10年的新浪潮运动 , 提出科幻回归文学本体 , 这是继“黄金时代”后又一大规模的科幻文学创作潮流 。 尽管从19世纪就出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幻著作 , 但科幻小说在主流文学社会里一直地位不高 。 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 大量科幻作者将散文、诗歌、英雄史诗、神话故事这些主流文学载体引入科幻小说中 , 淡化故事情节 , 加重对于环境、心理和感情的描写 。
写作了“毁灭的世界”三部曲的英国科幻作家巴拉德是新浪潮时代的领军人物 。 星河介绍巴拉德出生于上海 , 他的父亲是驻上海的一名工程师 , 他的少年时代正好经历了日军的全面侵华 。 “日军攻陷上海时 , 他跟家人失散了 , 被送进浙江的一所国际难民营 。 后来他写过一部作品叫《太阳帝国》 , 曾被斯皮尔伯格改编成电影 , 讲的就是一个小男孩在集中营里的遭遇 。 这段经历对他创作‘毁灭的世界’三部曲存在很大的影响 。 ”
他认为科幻小说要对太空、星际航行、外星生物和银河系战争以及这些概念的合集说不 。 他避开空间旅行、时间旅行、异形、超能力这样的传统科幻题材 , 转而去写“五分钟后”的近未来的颓废和灾难 。 巴拉德说:“在近未来要发生的巨变不是在月球或火星 , 而是在地球上;人们需要探索的是内层空间而不是外层空间 。 唯一真正的异类星球是地球 。 ”
奥尔迪斯是新浪潮运动时设立的星云奖的第一届短篇奖获得者 , 他同样认为科幻不应该只写外星 , 也应该写写我们人类自己 , “他的作品充满意向性、隐喻性、讽刺性和意识流 。 ”
文学性与科学性的拉锯从来没有停止过
文学性与科学性的拉锯从来没有停止过 。 新浪潮运动之后 , 科幻文学领域再次出现了对科技的回归 。 1984年问世的美国科幻作家威廉·吉布森的《神经漫游者》 , 描述了网络时代和数据化生存时代 。 后来他又写了《康特·杰罗》《蒙娜·丽莎超速档》 , 这三部作品共同构成了矩阵三部曲 。 因为《神经漫游者》的成功 , 威廉·吉布森创造出了一种被称为“赛博朋克”的全新科幻文类 。 “赛博朋克”是“控制论、神经机械学”与“朋克”的结合词 , “赛博朋克”的情节通常围绕黑客、人工智能及大型企业之间的矛盾而展开 , 背景设在不远的将来的一个反乌托邦地球 。 《黑客帝国》里的“所有的信息都要求被释放” , 也就是信息共享 , 是这类作品最重要的口号 。
星河说 , 当今世界疫情肆虐 , 不过早在1969年就出现了一部科学性特别强的病毒科幻《安德罗墨达危机》 。 “它看起来就像一本科技论文 , 里面有大量分子式和图表 , 很多人表示看不懂 。 作者迈克尔·克莱顿是哈佛医学院的 , 他之前用笔名写了很多作品都不出名 , 用本名写了《安德罗墨达危机》一举成名 。 可能他后来也意识到这个‘看不懂’的问题 , 于是写出了《侏罗纪公园》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