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味断“甜”,“掐灭”电子烟?( 三 )


杨斌清楚早有明文规定类似商品不能在网上销售 , 但此刻只为快速消化囤货 。 “知道自己随时有违规的风险 。 但太多的囤货需要卖出去 , 否则亏大了 。 送货上门的方式除了判断买家是否成年外 , 也算是‘线上推荐线下销售’了 。 ”
“出海更像一场‘赌博’”
电子烟仍被视作黄金赛道 , 越来越多厂商和品牌开始将重心转移向海外市场 。
“相对国内市场 , 欧美国家的消费者对电子烟接受度更高 。 ”在深圳经营着一家电子烟代工厂的王敏(化名)告诉贝壳财经采访人员 , 自己的工厂一直都在给多个品牌做代工 。 日常交流中发现 , 对方销售方向大多集中于海外领域 。
采访人员了解到 , 电子烟在海外市场的渗透率多年来一直远高于国内 。 艾媒咨询所发布的“2021年全球各国电子烟市场渗透率”数据显示 , 排在首位的是美国 , 其渗透率为38% , 第二位是日本 , 其渗透率为30.3% 。 相比之下 , 国内市场渗透率为1.5% , 居主要电子烟消费国的末尾 。
同样根据《2021电子烟产业蓝皮书》 , 截至2021年11月 , 国内电子烟零售市场规模为145亿元 , 出口规模则达到1383亿元 , 其中一半销往美国 。
自然 , 出海似乎成为电子烟厂当下最佳选择 。
“公司今年的重心确实转移至海外市场 。 ”经营着一家电子烟工厂的李可(化名)告诉贝壳财经采访人员 , 工厂此前一直给部分海外品牌做代工 , 在品质和口味的把控上都有着丰富经验 。 如今在产品线充沛的情况下 , 也开始搭建海外销售团队和渠道 。
媒体报道中 , 深圳多家主攻外贸业务的电子烟厂都在招人 。 不少工厂为了赶订单急招10天短期工 , 以追加人手赶制电子烟 , 元旦假期加班生产 。 甚至有企业表示 , 去年底的收入较8月、9月大约增加了5倍 。
外贸市场火热 , 让众多国内品牌趋之若鹜 , 但要想在海外站稳脚跟并不容易 。 当地品牌长时间的深耕、全球各国同行的大肆涌入 , 都让竞争变得尤为激烈 。
“电子烟出海早在几年前就存在 , 但没几家能做好 。 ”王敏印象中 , 近年来不少电子烟品牌先后信心十足地冲进海外市场 , 最终却折戟而归 , “经常听说谁谁谁又出海了 , 谁谁谁又失败了 。 这样的故事在圈子里比比皆是 。 ”
她告诉贝壳财经采访人员 , 厂商首先需要对海外市场当地政策、消费趋势和偏好都有着清晰的认知 。 许多在国内适合的营销方式以及产品 , 在海外不一定适用 。 以电子烟弹为例 , 国内多款备受消费者喜欢的口味 , 在海外并不受欢迎 。 另外各国对于尼古丁含量的要求也有所不同 , 美国允许含量不超过5% , 而英国则规定不得超过2% 。 这要求厂商必须根据当地具体情况做出相应措施和研发 。
更重要的是 , 海外市场有着各自的香烟文化 , 加上消费者对品牌的认可度、口味的喜好选择 , 以及品牌在当地市场运营团队的搭建 , 都成为出海品牌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 因此不仅成本有限的中小团队很难脱颖而出 , 就算是头部品牌要想获得爆发性的增长也非易事 。
“出海更像一场‘赌博’ 。 在和同行竞争之余 , 还需要适应不同的监管政策、文化差异、消费者习惯等问题 。 一旦决策出错 , 最终结果只能以失败收场 。 ”王敏说 。
【口味断“甜”,“掐灭”电子烟?】合法“淘金” , 数百企业将洗牌
尽管决定未来重心以海外市场为主 , 但李可依然纠结 。
据《2021电子烟产业蓝皮书》显示 , 2021年电子烟国内市场规模(零售)预计为197亿元人民币 , 同比增长36%;国外市场规模(零售)预计为800亿美元 , 同比增长120% , 三年复合增长率为35%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