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检神话,硅谷骗局( 二 )


撰文 | David Streitfeld
翻译 | 袁枫
伊丽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的刑事审判接近尾声 , 其律师提交的最新证据 , 是她惩罚性的自我提升计划 。
这份手写的备忘录开头这样写道:“清晨4点 , 起床 , 感谢上帝 。 ”接下来 , 是锻炼、冥想、祈祷和早餐 。 早上6点45分之前 , 懒汉们还在床上摸索闹钟 , 她已经来到了Theranos的办公室 。 Theranos是她2003年创立的血液检测公司 。
霍姆斯在Theranos定了很多规矩 。 “我从不迟到一分钟 。 我不会喜形于色 。 业务至上 。 我不会头脑发热 。 跟任何人打交道 , 我都清楚结果 。 ”她表示 , “我不会犹豫 。 我总能作出决定 , 并根据需要调整 。 我很少说话 。 我能立即拆穿谎言 。 ”
这样的规章确实奏效 。 霍姆斯信念坚定 , 非常符合硅谷的做派:拒绝承认“不可能” , 就能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 直到2022年1月4日 , 陪审团正式裁定她4项欺诈罪罪名成立 , 她的信念仍然激励着她的支持者们 。
该判决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 。 在硅谷 , 夸夸其谈和功成名就之间的界限往往很模糊 , 该判决终于为伪成功设定了界限 。
从斯坦福大学辍学 , 然后将Theranos经营至估价高达90亿美元 , 再到被认定有罪 , 这样的起起落落确实是史诗性的 。 如果霍姆斯确实不具备任何资格 , 那么10年来 , 那些精明的投资者、数百名睿智的员工、富豪云集的董事会以及渴望造就新明星的媒体如何被她玩弄于股掌之中?
若硅谷是美国人勤奋工作及迅速致富观念的卡通版本 , 霍姆斯就是硅谷的加强版 。
那份自我提升计划足以说明一切 , 她想让自己变成一台没时间做其他任何事的工作机器 。 当然 , 在她看来 , 这并非为了一己私利 , 而是为全人类谋福祉 。 她完美地概括了硅谷的信条 , 即技术应该为我们服务 , 具体如何服务并不重要 。 能创造出数十亿美元的收入就好 , 技术是否有效并不重要 。
每当监管机构、投资商或者采访人员想要略微深入地了解Theranos公司的仪器究竟如何测试 , 该公司就会声称这是“商业机密” 。 当然 , 真正的机密是Theranos没有任何商业秘密 , 因为那些仪器根本没有任何作用 。 但她的回应竟然能隐瞒这么?久 。
用保密的借口来隐藏欺诈的真相 , 并不是霍姆斯的唯一方式 。 她的自我提升计划最早可以追溯到本·富兰克林(Ben Franklin) , 但其最令人难忘的体现是斯科特·菲茨杰拉德(F 。Scott Fitzgerald)笔下的盖茨比(Jay Gatsby) 。 盖茨比是位神秘莫测、极具魅力、风流倜傥的百万富翁 , 也会搞些骗人的勾当 。
盖茨比简直就像是霍姆斯的兄弟 。 他同样为自己设定了时间表和规则 , 在力求上进的青年时代 , 盖茨比曾在一本书里这样写道:“下午5点到6点:练习演说和仪态;晚上7点到9点:研究有用的发明 。 ”
甚至在出现拼写错误方面 , 盖茨比跟霍姆斯都有相似之处 。
盖茨比靠走私酒发财 , 但他也利用华尔街当幌子骗人 , 出售假债券 。 霍姆斯则选择了硅谷—人类最后也是最伟大的梦想 。 本世纪前10年 , 硅谷曾经承诺要彻底改造交通运输、商业、政治乃至财富 。
若比较二者 , 验血似乎是小巫见大巫 , 尤其是霍姆斯天生具备推销的能力 , 善于扭曲现实 。 2005年 , 她在接受广播节目《Tech Nation》采访时 , 曾经这样解读过Theranos:“我们专注于创建定制化的医疗工具 , 让每位病人都可以在家中使用 , 这样一来 , 病人每天都可以实时分析他们的血液样本 。 ”
谁不为这样的发明喝彩呢?Theranos把验血这个原本不确定性强、耗时又长的不洁医疗过程 , 变得毫不费力且毫无疼痛 。 她说:“用一根小小的针抽出几小滴血就行 。 ”剩下的事情将由软件搞定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