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检神话,硅谷骗局

1月3日 , 四个月审判过后 , 加州圣何塞联邦法庭判定Theranos公司创始人伊丽莎白·霍姆斯(Elizabeth Holmes)四项罪名成立 , 其中包含欺诈投资人和三项电信欺诈罪名 。 罪名中每一项的最高刑罚均可达到20年 。
霍姆斯曾承诺要开启血液检测的变革时代 。 2003年 。 19岁的霍姆斯从斯坦福大学辍学并创立Theranos , 号称其研发的Edison检测设备仅需采集几滴指尖血 , 就可以在四小时左右的时间里检测出包括胆固醇和癌症在内的200多项指标 。
融资过程中 , 霍姆斯借助高超的社交技巧和丰厚的利益回报先后拉来包括亨利·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巴菲特、美国前国务卿乔治·舒尔茨、甲骨文创始人拉里·埃里森默多克等政商界名流站台 , 她的律师团和董事会成员中甚至包含大卫·博伊斯(David Boies) , 后者曾一度让微软面临被拆分的危局之中 。
有了诸多明星投资者和名人的背书 , Theranos的融资雪球越滚越大 。 而投资者愿下赌注并非全然出于相信技术本身(毕竟霍姆斯从未披露过Theranos的数据和技术 , 甚至不允许参观实验室) , 而大多出于“错过的恐惧”——万一她是下一个乔布斯呢?

血检神话,硅谷骗局

文章图片
图1/2
曾经霍姆斯是商业媒体争相报道的封面人物
霍姆斯确实同样具备与乔布斯一样的“扭曲现实力场” , 看上去沉着可靠 , 不容置疑 。 Theranos对员工采取严密的管控措施 。 比如员工电脑随时被IT部门监控 , 互相之间不得谈论工作 。 在管理方式上 , Theranos采取“竖井”式管理 , 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并不流通 , 员工只了解手头的工作不了解项目全貌 , 并且每一位员工在入职和离职过程中均需要签署严苛的商业保密条款 。
霍姆斯将不愿意披露数据、管理方式神秘等一系列做法称为出于保护“商业机密”的需要 , 后来发生的一切也证明Theranos确实有需要受到保护的“商业机密” , 即研发一直遭遇失败、并无所称的技术 。 为掩饰失败 , Theranos长期使用其他品牌的商业检测仪器 , 以此来“狸猫换太子”获取准确的检测结果 。 直到成立12年后 , 也就是2015年秋季 , 《华尔街日报》的一系列报道揭开了Theranos谎言的锅盖 , 也引来了FDA和CMS介入调查 。

血检神话,硅谷骗局

文章图片
图2/2
《华尔街日报》采访人员约翰·卡雷鲁后来将他对霍姆斯的调查集结成了《坏血》一书 。
在审判中 , 霍姆斯并不承认自己的“欺诈”行为 。 如同其他硅谷公司一样 , “Fake it until you make it”的鸡汤同样适用于Theranos——一边承诺、一边研发、一边营销 , 直到实现的那一天 。 霍姆斯也许相信她终有一天可以实现“滴血测癌”的技术 , 欲望是真心的 , 承诺也是真心的 。 不过生物医药公司不是互联网公司 , 科学无法假设 。
一位研究人员在接受《自然》杂志采访时称 , Theranos的案例很有可能会塑造生物技术公司获得投资的方式 , 这给了投资者很大的警醒 。 并且这个案例也充分明确了通过同行评审过程验证早期研究的重要性 。 如果霍姆斯早日把数据分享出来 , 是否可以及时踩下刹车 , 或者调整产品研发的方向?在渴望成功的同时 , 霍姆斯忘记的事情是 , 生物技术显然要比她想象中严谨得多 , 毕竟生命无法作为赌注 。 (文思敏)
以下内容由《纽约时报》授权发布
伊丽莎白·霍姆斯的兴衰史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