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元宇宙是新技术还是新泡沫?( 二 )


02
人机交互技术的发展 , 从1D、2D到3D 交互
1
基于字节流的一维(1D)交互
1969年10月29日 , 利用分组交换技术 , 美国斯坦福研究院(SRI)的一台计算机与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的一台计算机实现了远程连接 , 这是计算机网络发展的历史起点 。 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 , 构成 Internet 架构的TCP/IP协议才开始大规模部署 。 而在此之前的1978年 , 伴随着计算机网络在校园里面的逐步延伸 , 一种纯文字界面的MUD(Multiple User Domain)网络游戏已经开始在北美大学校园里逐渐流行 。 早期MUD系统由一个服务器负责处理虚拟世界的所有运算 , 那时候的计算机终端还是文字界面 , 玩家使用远程终端程序(如telnet)连入服务器即可进行的联机游戏 , 在客户端的远程终端程序负责显示服务器传回的消息以及将玩家输入的命令发送至服务端 。
MUD中玩家扮演虚拟世界中的角色 , 系统会输出一段简短文字描述玩家所处位置的场景 , 而玩家也借由输入文字命令与之交互 。一维(1D)字符流的输入、输出方式构成了第一代元宇宙的技术基础 。
你继续向北终于来到嵩山山门之前 , 但见山上郁郁苍苍 , 林木茂密 , 山势甚是雄伟 。 山门前的空地上耸立着一株大树 , 树上垂下一条藤曼 。
这里明显的出口是south和north 。
>
玩家可以在命令提示符 “> ”之后输入各式命令 , 例如“go north(往北移动)” , 系统也会有一些隐蔽命令 , 比如可以试着 “pull 藤曼(拉一下藤曼)” , 说不定可以发现一个宝箱
图表 2. 中文MUD的交互界面
2
鼠标和图形引擎技术带来的2D交互
在计算机进入PC时代以后 , 随着计算机在图像、图形等方面计算能力的不断加强 , 利用图形引擎可以渲染出更复杂、更逼真的虚拟世界 , MUD开始被图形化 , 逐步升级成为今天大家熟知的多人在线角色扮演游戏(MMORPGs) , 比如今天大家熟悉的王者荣耀、魔兽争霸等 。
在发明 MMORPG这个名词之前 , 这种风格的游戏一开始其实就被称呼为图型化MUD 。 第一代MMORPG游戏设计师也多都源自于MUD的开发者或者玩家 , 如第一个3D MMORPG游戏Meridian59的开发者Brian Green、索尼在线娱乐的首席创意官Raph Koster、EverQuest游戏的主要设计师Brad McQuaid等 。 随后不久 , 就出现了本文第一章中介绍的 “第二人生” , 一个没有故事剧本的MMORPG平台 。 利用计算机图形学技术发展带来的渲染能力 , 玩家实现了利用鼠标和键盘同虚拟世界实现 二维(2D)的互动 。
3
AR/VR技术赋能3D交互
随着增强现实 (Augmented reality/AR)和虚拟现实技术 (Virtual Reality/VR)不断发展、成熟 , 新一代人机交互技术架起了一座打通数字世界和物理世界的桥梁 , 人机交互的方式从虚拟世界扩展到虚拟和现实世界的二元融合 , 玩家同虚拟世界实现了空间上的 三维(3D)互动 。
深度|元宇宙是新技术还是新泡沫?
文章图片

利用AR技术 , 用户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增加虚拟场景 , 例如一些虚拟物品、人物、数字信息和相关的交互形式等 。 你可以在逛街的时候像在电商网站上类似的交互方式浏览、搜索附近的商品打折信息、寻求购物路线引导、对商家和产品分享个人评论等 。 你可以在现实世界中和虚拟世界里的熊猫玩耍、拍照留念 。
相对于AR技术 , 大家或许对VR技术更加熟悉 , 各种品牌的VR眼镜已经进入寻常百姓家 , 商场里面有年青人爱玩的VR游戏 , 戴上VR眼镜 , 你可以迅速进入3D虚拟时空 , 把你带入地球另一边正在举行的音乐会现场 , 也可以瞬间穿越时空 , 到达太阳系的边缘 。 VR也被用于很多极限场景下的培训 , 例如火山口的科考、太空站里面的检修 , 场景既可以是利用计算机虚拟出来 , 也可以虚实结合 。 未来 , 探险队员可以戴上VR眼镜和控制器远程遥控海底的无人潜艇在马里亚纳海沟采集矿石样本 ,外科大夫可以戴上VR眼镜和手术机器人协同给太空站中的宇航员做远程微创手术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