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4日下午2点10分左右 , 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致电佳能珠海公司 , 但总机只有自动应答 , 称当前是总机休息时间 , 并请来电者在工作时间再致电 。
文章图片
2012年到2020年 , 佳能珠海各类产品持续减产 。 作图:任婉晴
数码相机行业节节败退 , 佳能不是唯一“受害者”
如果要为佳能珠海的关门找一个“罪魁祸首”的话 , 那没有疑问 , 它就是智能手机 。 虽然全世界第一台带摄像头的手机是诞生在2000年的夏普J-SH04 , 之后几年里 , 摄像头也逐渐成为功能机的标配 , 但真正给数码相机带来巨大冲击的还是以iPhone为代表的智能手机 。
智能手机的强大功能以及随之而来的移动互联网 , 彻底改变了大众拍摄、分享、观看照片的方式 。 智能手机的摄像头也成为非专业人士手中最为常用的“相机” 。 虽然受制于机身体积和厚度 , 智能手机的摄像头在传感器尺寸等参数上依然落后于主流数码相机 , 但凭借着极致的便携性、芯片的强大算力 , 以及便捷的后期(处理)和发布方式 , 智能手机最终进化成了数码相机的“天敌” 。
根据市场调研机构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数据 , 2011年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5.21亿台 , 到2017年 , 这一数字就猛涨到历史高点15.66亿台 。 此后虽略有下降 , 但到2020年 , 全球智能手机出货仍有13.31亿台 。 几乎与此同时 , 全球数码相机的出货量则从1.2亿台下跌至不足1千万台 。 此消彼长之势 , 溢于言表 。
2020年以来 , 疫情带来的封城、旅行禁令等措施 , 在给全球旅游业带来冲击的同时 , 更是对数码相机行业来了个“落井下石” 。 日本相机映像机器工业会(CIPA)发布的数据显示 , 2020年的相机产量约为874万台 , 同比骤降四成 。 这一数量 , 甚至只有2015年的四分之一 , 几乎与2000年的水平相当 。
行业衰退 , 龙头企业自然难免业绩承压 。 除了“家大业大”的索尼外 , 佳能、尼康两大巨头的业绩都受到了相机需求不振的拖累 。 财报显示 , 佳能净销售额连续三年下滑 , 经营利润也连续两年下跌 , 由2018年的3425亿日元跌至2020年的1105亿日元(约合人民币62亿元) 。
而尼康的2020-2021财年(2020年4月至2021年3月)合并财报更是净亏损344亿日元(约合人民币20亿元) , 创下历史新高 。 公开报道显示 , 为了开源节流 , 尼康在日本国内宫城县的相机机身工厂 , 也将产能转移到了泰国的主力工厂 。
佳能珠海公司场景(图片来源:公司官网)
“佳能退出中国”系误读 , 但小型数码相机的未来不容乐观
佳能珠海工厂的谢幕 , 也在网上引发了所谓“佳能退出中国”的传言 。 但这显然只是误读 。 佳能中国方面告诉新京报贝壳财经采访人员 , 中国对于佳能来说 , 肯定是“最重要的市场之一” 。
“除了相机 , 佳能还有办公业务、医疗业务板块 , 还有半导体业务 。 这些业务的产品线和产业链都很长 , 在中国也都有研发机构和工厂在的 。 ”佳能中国方面的发言人表示 , “在大连有我们的复印机和医疗设备的生产厂 , 还有研发机构;在苏州有复合机的工厂;在中山也有我们的生产企业 。 销售体系上 , 佳能在华也有医疗设备、光学设备和半导体设备的销售公司 。 ”
这位发言人强调 , 佳能在中国有从研发、生产、销售以及服务的完整链条 。 在疫情袭来的2020年 , 即便全球营收利润下滑 , 中国市场依然实现了增收增利 。 她指出 , 珠海公司只是佳能在华生产厂中的一个 , 而且产品也主要以小型数码相机为主 , 并非高端型号 。 (其关闭)只是企业战略升级的一个过程 , 企业根据市场的状况进行生产的调整 , 是一个“非常正常的经营行为”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