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饮寒冬中的一把火:谁在炒作预制菜?( 三 )
【餐饮寒冬中的一把火:谁在炒作预制菜?】例如将强调食材新鲜度的鱼制菜品处理成酸菜鱼 , 就有规避食材新鲜度和口感的嫌疑 , 而本身就存在季节性供应且口味更重的小龙虾也更加不必说 。
预制菜要想完全统治消费者的餐桌 , 恐怕还需要在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
预制菜究竟在吃什么?
“凡事不可苟且 , 而于饮食尤甚 。 ”《随园食单》中 , 清代诗人、美食家袁枚的这句话体现了中国人对吃的重视 , 也足以引发人们思考:当人们消费预制菜时 , 究竟在吃什么?
和餐厅的现炒相比 , 预制菜少了口感 , 多了方便 。 但是和外卖、方便速食相比 , 预制菜或许又不够方便 。 某生鲜零售平台曾经发布的一项数据显示 , 54%的“95后”消费者经常自己购买食材做饭 , 而半成品的预制菜成为了他们的最爱 。

文章图片
图8/9
这组数据似乎可以用来讲述一个略带悲情但又充满商业价值的故事:白天忙于996的“打工人”在回家之后 , 仍然放不下对吃的要求 。 而他们“吃”的 , 就是自己对幸福生活的渴望 。
但在预制菜的商业故事背后 , 也存在另外一种可能 。
当所有家常菜都被批量化生产的预制菜所取代 , 不光兰州拉面、沙县小吃都统一了味道 , 藏在街边小店里的平民美食也因为不堪规模化的商业竞争而被迫消失 , 人们的口味也被批量化的预制菜“垄断”了 。 到时人们还可以吃什么?

文章图片
图9/9
从商业的角度来讲 , 预制菜的潜力是值得期待的 。 它就像精细的智能算法一样 , 在所有人的口味中找到最大公约数 , 然后以机械化的高效、精准实现巨大的商业利益 。
但是美食或许不只具有商业的价值 。 在人们心心念念的“锅气”里 , 还有生活对人们的价值和意义 。
(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 , 不代表新浪网立场 。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