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不造车的商业逻辑:站在微笑曲线高端为车企助攻
华为常务董事、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余承东带着狼性团队在汽车领域长驱直入 。
“定位决定地位 , 眼界决定境界” , 华为秉承“追求第一“的理念 , 敢于创新 , 敢于追求 , 敢于技术投入 , 曾在智能手机等多个领域迅速跻身头部企业行列 。 如今 , 余承东和他所带领的团队 , 凭借雄厚的技术积累、丰富的经验、极强的创新能力以及对汽车的热爱 , 希望在带轮子的智能终端上将不可能变为可能 , 在智能汽车赛道上又一次创造奇迹 。
当前 , 中国汽车正在弯道超车 , 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首次突破300万辆 , 并且超过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的销量 。 比亚迪、埃安以及“蔚小理”等自主车企销量突飞猛进 , 中国新能源汽车正迎来高速发展的黄金期 , 百度、小米等互联网巨头也纷纷宣布入场“造车” 。 作为全球领先的ICT(信息通信技术)基础设施和智能终端提供商 , 华为一直致力于把数字世界带入每个人、每个家庭、每个组织 , 并且在软硬件上皆有优秀的表现 。 随着汽车赛道从电动化的上半场转入智能化的下半场 , 构建万物互联的智能世界的华为被认为有望成为智能汽车赛道上最具有竞争力的车企之一 。
不过 , 出人意料的是 , 华为多次强调不造车 , 即使深入参与新车AITO问界M5的方方面面 , 也依然重申不造车 , 这背后是怎样的商业逻辑?
为什么偏偏不造车?
前不久 , AITO问界M5发布后引起热议 。 有业内人士认为 , 从技术上来看 , 除了车的外壳 , 核心部件都是华为的 , 甚至在外型上华为也参与设计 , 这跟华为自己造车没有本质区别 。
面对外界的疑惑 , 余承东给出标准答案:“我们不造车 , 我们帮助车企造好车 。 ”
华为和小康赛力斯之间 , 究竟是怎样的关系?余承东解释称 , AITO问界M5的整车研发、设计和整车制造是小康赛力斯负责的 , 而华为在产品造型、内外饰设计及品牌营销方面给予赛力斯巨大的赋能 。 比如在设计方面 , 余承东和团队一起 , 对这款新车的造型设计、材料等细节皆深度参与 , 目标就是让这款车能够更好地体现出简约、高端、纯净等极致的设计理念 。
华为的角色是帮助和助力 。 像智能座舱、电机、电控等 , 这些都是华为的技术和零部件 。 与其他车厂也有合作 , 但与小康赛力斯是非常深入的合作 , 小康过去十几年来积累了丰富的整车研发与制造的经验 , 并拥有核心的纯电驱增程技术 , 双方在技术、产品和渠道都有合作 。
汽车产业链非常长 , 仅一辆车往往就有上万个零部件 , 上下游涉及范围很大 。 华为早已在汽车领域布局 , 有所为有所不为 。 华为灵魂人物任正非高瞻远瞩 , 定调华为“不造车” 。 当前 , 华为根据主机厂的需求进行多种形式的合作 , 除了为Tier1、Tier2的主机厂提供增量零部件及解决方案之外 , 而其主要的合作模式分为“华为HI”和“华为智选” 两种:华为HI是华为汽车全栈技术解决方案 , 包括智能座舱、智能驾驶、智能电动等 , 但产品定义、技术、部件选择等均由车厂主导 , 华为参与不多;华为智选模式则是华为在产品定义、造型设计、营销、用户体验等各个环节参与更多 , 跟车企一起深入合作 。
无论是哪一种模式 , 华为都是站在微笑曲线高端为主机厂赋能 , 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 正因为不造车 , 华为可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 加快突破核心技术以及为更多车企创造更高的价值 。
有人将华为比喻为智能汽车时代的“博世” 。 无论是全球第一大零部件供应商博世 , 还是被称为“宁王”的全球最大动力电池供应商宁德时代 , 皆没有选择亲自造车 , 而是成为众多主机厂的最强“助攻手” 。 比亚迪在锂电池领域比宁德时代起步更早 , 并打造了从电池、电机、电控到整车制造等相对完整的垂直产业链 , 而不造车的宁德时代通过与众多车企合作 , 迅速在锂电池装机量以及市值等方面超越比亚迪 。 这背后隐藏着微妙的商业关系 , 一旦造车 , 便会涉及如何平衡自用技术、部件以及外供技术、部件之间的关系 。 华为不亲自下场“造车” ,在一定程度与此有关 , 其高屋建瓴 , 志在未来将一个个产品做到竞争力第一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