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远两湾城风水问题 西宝兴路风水



中远两湾城风水问题 西宝兴路风水

文章插图
南宋咸淳年间(1265—1274年),彭浦镇一带还是花香鸟语的江南田园 。僧人净光法师相中此中风水,在此建宝华寺 。寺前有条河,名曰乾溪 。传说南宋建炎年间,爱国将领韩世忠于乾溪沿线设军布防,其妻梁红玉在此操练兵马,故名走马塘 。寺前东侧溪上架一单孔石拱桥,名普济桥,亦称香花桥,寺前村落名为香花桥村 。
中远两湾城风水问题 西宝兴路风水

文章插图
明永乐、清同治年间宝华寺两度曾重建 。民国初旧宇倾圮,仅存西偏禅房数掾(俗称“七间头”)及寺基20余亩 。
1921年,上海惠生慈善社施资重建宝华寺,置田近百亩,添设病院、校舍、残废院、放生池等设施 。并在殿后新造一个“诉然亭” 。同时设立了惠济医院、养老院、惠生助产学校分校、昌明小学等社会慈善教育机构,成为上海地区八大寺庙之一 。重建后的宝华寺门外多了一座宽大平坦的石板桥——惠济桥,桥跨走马塘,使进寺礼佛的香客进出更为便利 。当时寺内有出家僧人二三百人,加之齐全的设施和完备的功能,宝华寺在沪上颇具影响 。
1932年的“一·二八事变中”,日军突然向闸北沪淞铁路沿线的天通庵路、宝兴路、宝山路发起攻击,驻守的国民革命第十九路军风气反击,与日军展开激战 。爱国律师王屏南领导的上海市民义勇军、复旦大学学生义勇军两支义勇军通过联系,赴位于宝华寺内的十九路军一五六旅旅部在宝华寺内集训,由于距离前线只有四五里路,义勇军都冒着天寒地冻在夜间训练 。集训半个月后,两支义勇军都奔赴前线支援抗战 。据说在寺庙背面的部队营房内(原寺址)还保留了一个亭子,是这段抗日历史的见证 。
上海市民义勇军大刀队
1937年的 "八·一三"事变中,宝华寺遭日军战火毁坏,仅存大殿 。抗战胜利后,1946年7月,在赵朴初、许啸天、段力佩等倡议下,上海最大的佛教居士团体敬业教养院和惠生慈善社,在宝华寺的废墟上开设了专门收养教育社会孤儿、流浪儿童的慈善机构—— "少年村" 。由当时任上海净业教养院副院长兼上海临时联合救济会总干事的赵朴初具体负责,任少年村村长 。少年村以佛教慈悲世的精神为本,以收容,教育流浪儿童为任务,以培养造就民族有用之才为宗旨 。村内建有工场、农场、畜牧场,儿童实行半工半读,课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艺活动,特别是办起一支颇具水准的少年铜管乐队 。少年村收养儿童最多时达到669人 。少年村的善举得到宋庆龄女士以及由她领导的中国福利基金会的大量援助和支持,她领导的中福会通过“战灾儿童义养会”拨付少年村义养50名儿童所需要的经费 。1951年4月,少年村由中国人民救济总会上海分会接管,并入上海儿童福利会 。
改革开放以来,原宝华寺所在地的彭浦镇地区,已成为本市一个规模颇举的居民住宅区 。随着国家落实宗教政策、上海市根据该地区广大佛教信徒的意愿 。决定将有悠久历史和良好济世传统的宝华寺予以恢复,新建宝华寺选址古宝华寺前的走马堂轴线上 。共征地12亩,由章明设计事务所设计 。2001年6月16日,宝华寺举行隆重的寺院建设的奠基典礼 。历经6年的重建,于2006年5月落成,并举行了殿宇佛像开光暨永觉方丈晋院升座典礼 。
今天的宝华寺位于高平路1000号(入口位于江场西路高平路口),建筑风格有许多新颖之处 。建筑布局上由南向北依次设四柱三门牌坊(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室(楼下)、藏经楼(楼上),中轴殿堂均为重檐歇山大屋顶 。左右有偏殿以及生活楼、斋堂、禅房、功能廊等 。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均来自网友提供或互联网,仅供参考,请勿用于商业和其他非法用途。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删除。